20世紀初興起於美國和德國的舞種。“現代舞”一詞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說是1926年美國《舞蹈雜誌》在對德國舞蹈傢R.von 拉班訪美的報導中率先使用;一說是美國舞蹈理論傢J.馬丁首先使用,而他在1933年出版的講演集《現代舞》是同類著作中的第一部。現代舞是在反對古典芭蕾封閉僵化之際產生的,它的出現體現瞭杜絕古典唯美,探求舞蹈本體,追求個性解放、弘揚原創的時代精神。現代舞的歷史是一部舞蹈革命史。

  美國現代舞 一般分為5個時期。

  ①自由舞時期(1898~1927)。代表人物是舞蹈傢I.鄧肯。她將舞蹈從古典芭蕾的腳尖鞋、束身胸衣,以及一大堆動作與審美上的清規戒律中徹底解放出來,使舞蹈者取得肉體和精神上的自由。她認為美即自然,“技巧會玷污人體的自然美,動作源於自我感覺,舞蹈應該自始至終都表現生命。”她終生從事舞蹈改革和創新,被譽為“先驅者”,她的舞蹈被稱作“自由舞”。

  ②早期現代舞時期(1915~1932)。美國現代舞的創建者,即第一代現代舞人是R.聖丹尼斯和T.肖恩夫婦。他們將視點聚集在東方,作品充滿東方情調。但因作品有悖於舞蹈的傳統創作觀念和方法,被嘲諷為“偽東方舞”。1925~1926年他們兩度赴亞洲巡演,這些作品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甚至激發印度民族舞的復興。從此奠定瞭現代舞的地位,丹尼斯–肖恩舞蹈學校和舞團成為美國現代舞的搖籃。

  ③古典現代舞時期(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至50年代末)。20年代後期,丹尼斯–肖恩舞蹈學校遍佈美國各地,學生達數千人之多,其中M.格萊姆、D.韓芙麗和C.韋德曼組成美國現代舞的第二代舞蹈傢。這一時期的現代舞從理論到實踐均形成規模,出現以“收縮–放松”為動作原理的“格萊姆訓練體系”和以“倒地–爬起”為動作原理的“韓芙麗–韋德曼訓練體系”和大批量風格迥異的現代舞作品。著名的舞蹈傢除格萊姆、韓芙麗、韋德曼外,還有H.塔米麗絲L.霍頓、H.霍爾姆等。現代舞風靡全球。

  同40年代的好萊塢歌舞片的香艷美學不同,格萊姆提倡的是用自己的鋼筋鐵骨和棱角質感,去“真實地反映”“痙攣時代”的美學思想。她一生留下180部作品,在西方文化史上與P.畢加索和I.F.斯特拉文斯基共同被稱為“20世紀三大藝術巨匠”。

  以後第三代現代舞人中又出現E.霍金斯、M.坎寧漢、P.泰勒、D.麥凱爾、J.林蒙、S.席勒A.哈爾普林、A.艾利等新人。他們或從中國的易學觀念與太極方法出發獨辟蹊徑,或從西方各種文藝思潮與現代派音樂中吸取靈感,或從美國黑人舞蹈中尋找動律,走出各自的原創之路,成為現代舞承上啟下的一代。格萊姆、霍爾姆、坎寧漢、泰勒、林蒙先後推出“古典現代舞”流派的五大訓練體系,其中的林蒙體系則是在“韓芙麗–韋德曼訓練體系”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艾利1960年首演的代表作《啟示錄》被譽為“20世紀十大舞蹈經典”。

  ④後現代舞時期(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第四代舞蹈傢們的主流作品大多屬於“後現代舞”。這一時期的高峰雖然衰落於70年代末期,但他們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方法一直延續至今。後現代舞的出現原因一方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進入“後工業”或“後現代”時期,另一方面在美國的現代舞界,格萊姆和韓芙麗–韋德曼兩大訓練體系業已進入完備狀態,日益成為必須照搬的新教條。進入60年代“古典現代舞”和“後現代舞”終於分野。紐約市的“賈德遜教堂舞蹈劇場”成為大批年輕舞蹈傢從事創作的“實驗田”,並引發“小劇場舞蹈”的興起,為整個後現代舞提供瞭必要的發展空間。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L.蔡爾茲S.帕克斯頓Y.萊娜T.薩普M.芒克L.迪恩P.科納T.佈朗D.戈登,以及隨後湧現的武井慧洪信子等亞裔舞蹈傢。他們大多數人創辦有自己的舞團,他們的觀念、方法、技術和作品具有個體化、小型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整體特點。

德國鮑希的現代舞代表作《春之祭》(1975)

  ⑤後後現代舞時期(1980年代後期至今)。是美國現代舞歷史上的最高階段。此期的現代舞稱作“後後現代舞”,又稱“反後現代舞”。主要特征是舞者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註意吸收與借鑒各大流派的舞蹈和“亞歷山大技術”、“皮拉提斯技術”等肢體開發體系的精華,以及冥想、氣功、太極、瑜伽等東方的哲學與技術。由於是站在世界大文化的高度從事舞蹈創作和表演,作品達到瞭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境界。代表性團體有皮勞波勒斯舞蹈劇院、多媒體舞蹈團、埃索舞蹈劇院、比爾·T.瓊斯/阿尼·贊恩舞蹈團、莫麗莎·芬利舞蹈團、戴維·帕森斯舞蹈團、伊麗莎白·斯特雷佈外圍舞蹈團、都市叢林女子舞蹈團、道格·瓦倫舞蹈團、道格·埃爾金斯舞蹈團和蘇珊·馬歇爾舞蹈團等。

  德國現代舞 現代舞在德國的鼻祖是拉班和M.魏格曼師生,他們深受鄧肯的影響,其舞蹈最初被稱作“新舞蹈”、“表現派舞蹈”、“中歐舞蹈”和“德國舞蹈”。這種新舞蹈一開始便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與“陳腐”的古典芭蕾徹底劃清界限,創造一種在思想觀念、訓練體系、創作方法和舞蹈形象上“全新”的舞蹈,代表人物有魏格曼及其傳人霍爾姆、H.克羅伊茨貝格G.帕盧卡B.奧克桑;另一個是僅在觀念上追求與時代同步,而在創作上采取比較自由和包容的態度,甚至經常使用古典芭蕾的動作語匯,代表人物有拉班及其傳人K.尤斯、S.裡德。拉班創建瞭人體動律學,並發明瞭拉班舞譜。拉班舞譜至今仍是使用最廣的記譜方法。

  德國現代舞以“新舞蹈”的概念和方法於20世紀20~30年代相繼流傳到歐、美、亞、大洋洲四大洲的許多國傢,如法國、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等,成為早期現代舞在世界范圍內的火種。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地阻礙瞭它的發展。而在英國和美國,因為接收瞭被納粹迫害而四處流亡的猶太裔舞蹈傢,現代舞迅猛地發展起來。

  60年代以後,一貫註重哲學思辨的現代舞在有著深厚哲學傳統的德國得到復興。魏格曼和尤斯的兩大訓練體系迅速普及開來,在與美國後現代舞和後後現代舞的碰撞與交融中,產生出“舞蹈劇場”這種綜合性的劇場舞蹈形式。代表人物有P.鮑希、J.克雷斯尼克、R.霍夫曼、S.華爾茲、S.林克、G.波赫納、H.霍恩等。他們有的以針砭時弊作為己任,表達對現實生存環境和社會中女性的地位等問題的看法;有的偏重以純舞蹈變化,即舞蹈動作的時間、空間和力度的調度為重點,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種實用器具和各類抽象線條可能對觀眾感官和想象產生的沖擊。他們的共同主張是尋找用不同於古典芭蕾的表現方式,揭示生活中殘酷的一面,歌唱美好的一面。

  德國新舞蹈在英國、法國、比利時、以色列和日本等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吸收借鑒美國後現代舞和後後現代舞的成果,特別是在同本土文化結合之後產生瞭“當代舞”、“身體劇場”和“舞踏”等嶄新的現代舞品種。這些新品種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並逐步成為“主流”,為越來越多的觀眾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