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化進行研究所形成的理論。現代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即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社會發展過程。一般認為16、17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是其發軔的標誌,隨後在歐美部分國傢蔓延,並在20世紀中期使這些國傢達到高度發達狀態,到20世紀60年代已經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傢的自覺和核心的發展目標。現代化還是一種發展狀態,即發達國傢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所處的狀態,以及發展中國傢趕上發達國傢後所處的狀態。

  第二次次世界大戰後初期以T.帕森斯為首的結構功能理論一度統領世界現代化研究的經典模式。該理論從K.馬克思É.塗爾幹M.韋伯等人的現代化理論中汲取思想資源,描繪出對現代化國傢的系統解讀:①進化論和直線型的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都遵循同樣的進化路徑,西方發達國傢特別是美國的今天就是廣大不發達國傢的明天,模仿這些國傢的現代化模式就可以幫助不發達國傢走進現代化階段。②人類社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前者是情感中心的、擴散的、特殊主義的、先賦的和集體中心的,後者則是情感中立的、專一的、普遍主義的、後致的和個人主義的,不發達國傢和歐美發達國傢分別代表這兩個階段。③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化的系統,不同社會子系統之間相互依賴,構成一個高度整合的組織化系統。④現代化的核心維度是工業化,但現代化不單是工業化,而是社會系統的整體變遷和轉型,包括社會層面的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動化,經濟層面的工業化、專業化和規模化,政治層面的民主化、法制化和官僚制化,文化層面的宗教世俗化、理性主義化以及人的素質層面的個人主義化、平等化和知識化等方面。⑤不發達國傢和地區的現代化具有強制性特點,這種強制動力要麼來自該社會的內部精英,要麼來自社會外部,如發達國傢的幫助和推動。

  結構功能主義的現代化理論具有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和社會進化論色彩,把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截然對立,對不發達國傢和地區實現現代化的可能性的處理過於簡單化。20世紀60年代以後,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日益遭到質疑和批判,並因此催生出一批新的現代化理論,如沖突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論等。

  20世紀中期以後,歐美發達國傢呈現出知識和信息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的新動向,現代化的進程出現瞭新的突破,後工業社會理論信息社會理論知識社會理論等應運而生;表明人類社會走出瞭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階段,進入瞭向知識社會演變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