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化學傢。生於波士頓,卒於麻塞諸塞劍橋。1933年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36年獲理學士學位,193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0~1960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3年瑞士汽巴公司為他在瑞士的巴塞爾建造瞭伍德沃德研究室,此後他在哈佛大學和巴塞爾兩處指導研究工作。

  伍德沃德主要從事於天然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及有機化學理論工作。他在甾族化合物領域中的第一個成果,是描述瞭分子結構與紫外光譜間的關系;較早地認識到物理測定比化學反應更能闡明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特點。他曾推測瞭許多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並取得瞭巨大的成功,包括青黴素(1945)、番木鱉堿(1947)和河豚毒素(1964)等。在測定碳黴素的結構中發現瞭前所未知的一類天然產物——大環內酯抗生素,並提出瞭在自然界形成的可能途徑。他也是第一個提出甾體激素的正確生物合成理論的人。他最早正確地推測瞭二茂鐵的結構,為金屬有機化學開辟瞭新的道路。他的合成工作突出地表現在巧妙地利用有機反應進行現在已知的最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合成。例如,1944年合成奎寧,1954年合成番木鱉堿,1956年合成利血平;其他還有膽甾醇、葉綠素、維生素B12、紅黴素等。他把有機合成的技巧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維生素B12合成(1973)的長期過程中,他認識到有機反應的一個基本規律,從而1965年提出瞭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又稱伍德沃德–霍夫曼規則。它不但解釋瞭以前很多不理解的反應,並且推動瞭一大類基本有機反應的發展,成為有機化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伍德沃德1959年獲英國皇傢學會的戴維獎章,因合成甾醇和葉綠素等有機化合物的貢獻獲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