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古濟水分支菏水在今中國山東金鄉、魚臺一段的別稱,見《水經註·濟水》。又稱五丈溝五丈渠。自隋開通濟渠後,濟水枯斷,五丈河缺乏水源,但河道尚存。唐載初元年(690)在開封縣北開湛渠,引汴河水註入白溝,以通曹、兗租賦(《新唐書·地理志》)。就是利用原先的五丈河、濟水故道,以通漕運。五代後周建都開封,顯德四年(957)疏汴河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齊魯舟楫皆達於大樑。北宋建隆二年(9611)二月疏浚五丈河,自都城開封北歷曹(今山東菏澤西北)、濟(今山東巨野南)及鄆(今山東東平)三州,以通東方之漕。(《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可知五代、北宋初五丈河是以汴河水為源,利用古代濟水分支菏水故道,以通山東地區漕糧的運河。但汴河以黃河為源,含沙量很高,宋初重浚時因五丈河引汴河水源,“泥淤,不利行舟”,遂於同年三月在開封城西夾汴河造鬥門,引京、索、金水河(今鄭州、滎陽間諸水)為源,在汴水上架槽,東流註入五丈河。開寶六年(973)賜名廣濟河(《宋史·河渠志》)。據考證,五丈河道自開封城東北流,經開封城東四十裡埽街,又東經東明縣(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二十裡)南二十裡,又東北經雷澤縣(今山東鄄城縣舊鄄城東南九十裡)境,以下接合蔡鎮(今山東巨野縣西北六十裡),自合蔡鎮以下散漫不通舟,散流註入梁山泊。宋後堙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