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嶽”一作“嶽”。傳說為群神所居。歷代帝王多往祭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十有一月北巡守,至於北嶽。”古代天子、諸侯對名山大川,都有所敬畏,故有祭祀之制。《漢書·郊祀志》:“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咸成無文,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而而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故各地的名山很多,然五嶽制度實始於漢武帝,謂堯、舜時已有之,乃漢代經學傢的附會。漢初,封同姓諸侯王,恒山、泰山均不在漢王朝中央直接控制范圍之內。武帝時“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它縣償之,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真定,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郡”。於是武帝定有五嶽之制。五嶽所指歷代不一。《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恒;江南,衡。”下文又雲:“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漢書·郊祀志》引《虞書》:“歲二月,東巡狩守,至於岱宗。岱宗,泰山也……五月巡狩南嶽,南嶽者,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嶽,西嶽者,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嶽,北嶽者,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嶽,嵩山也。五載一巡狩。”《史記·封禪書》:“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宣帝時確定今河南嵩山中嶽,山東泰山東嶽,安徽天柱山南嶽,陜西華山西嶽,河北恒山(今曲陽縣西北)為北嶽。其後又改今湖南衡山為南嶽。隋文帝後遂成定制。《初學記》卷五《總載地第一》:“《纂要》雲:嵩、泰、恒、華、衡,謂之五嶽。”明弘治中,於今山西渾源縣恒山建北嶽廟。清順治中移祀北嶽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