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人體內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髒,古通藏。五臟具有“藏”的特點,藏精、藏氣、藏血、藏神為其共性,故又名五神髒。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廣泛聯繫六腑和其他組織器官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因而五臟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臟在生理功能上各有專司,病證上也互不相同,其間的依存、制約、協調平衡關係,以及髒與髒,髒與腑乃至人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主要用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髒象學說來闡釋。中醫學對五臟的認識識與現代解剖學中的臟器不同,它不僅指臟器的形態、部位,而且主要包括臟器與氣候的關系以及臟器的功能活動、病理變化所反映出來的種種征象。

  五臟藏精、藏氣、藏神的功能早在《內經》中已有闡述:“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素問·五臟別論》),“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靈樞·衛氣》)。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所以五臟在人體生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心主血脈和神志,為全身血管的總樞紐,心臟通過血脈將氣血輸至周身。心又為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心(相當於現代認識的大腦的主要功能),在人體內處於最高主導地位。肝主疏泄、藏血、藏魂和主筋。疏泄即疏通、調達之意,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使體內升降協調,並調節情志,協助脾胃消食運化。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靈樞·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故肝又有藏魂的功能。肝血精氣還滋養聯絡關節、肌肉的筋膜,維持人體的運動,因此肝主筋且關系人體的運動。脾主運化和統血,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輸佈,並統攝血液不致溢出經脈之外。肺主氣、司呼吸,為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且與宗氣的生成密切相關。肺又主宣發和肅降,宣發衛氣和津液輸佈全身,並通過肺的氣化將體內濁氣排出。通過肺的肅降將吸入的清氣以及由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佈散,並將代謝後的無用水液下輸膀胱。腎主藏精,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腎又主水,在調節人體水液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

  五臟雖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但它們的生理活動並不是孤立的,通過經絡的聯系,臟與臟、臟與腑、臟與人體其他各器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見臟腑相關),而且與自然界亦密切相關,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念,是中醫臟象學說的一大特點。中醫學不僅用五行概括五臟特點,還用以表述五臟之間以及五臟與時間、方位、形體、情志等的關系,如春、夏、長夏、秋、冬之五季,東、南、中、西、北之五方,風、暑、濕、燥、寒之五氣,筋、脈、肉、皮毛、骨之五體,淚、汗、涎、涕、唾之五液,目、舌、口、鼻、耳之五官,魂、神、意、魄、志之五志,酸、苦、甘、辛、咸之五味。五臟之間相互作用的生理、病理變化,也可以用五行生克來闡述。例如,五行中木能克土,在生理方面肝木疏泄正常,便是脾土正常運化的重要條件;而肝木疏泄太過或不及,也常常引起脾臟在消化吸收、化生氣血方面的障礙。掌握五臟之間的生克關系,對於分析疾病的病機、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向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等都有一定的意義。

  五臟各有一條所屬的經脈,分別聯系著配屬的腑,構成表裡關系,稱為“六合”,即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肺合大腸、腎合膀胱、心包合三焦。

  除五臟之外,也有人把心包稱為“臟”,在五行歸類上亦屬於火,三焦與其配屬。但由於五行理論在醫學中運用的關系,所以習慣上仍稱“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