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同時興起的文化思潮。它是針對近代以來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瀕臨解體的文化境域而發生的。

  面對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對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的否定,一批熱愛中國文化、執著地認為儒傢思想包含著有價值的內容的學者,試圖通過發動一場儒學復興運動使中華民族擺脫近代以來所遭遇的文化危機。他們以弘揚儒學為己任,以會通中西,實現儒學思想的現代轉型為宗旨,以儒傢內聖之學為主導,以服膺孔孟、程朱、陸王為特徵,重新新調整儒學內聖外王的義理結構,並以此為主體來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哲學和思想,以尋求當代中國的現實出路,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歷史使命感。他們的學術探索滲透著對中華民族現代化道路的思考和選擇。這一學術思潮被稱為現代新儒學,這一批學者被稱為現代新儒傢。現代新儒傢有其人格的統一性,他們普遍具有道統意識和續統的使命感,不但把儒傢的道德理想作為自己的生活信念,而且運用儒傢的思想觀念去影響文化,改造社會。現代新儒傢對傳統儒學的信念,不僅是出於感情的依戀,也是出於理智的抉擇。在他們看來,儒學傳統不僅代表著中國的過去,而且也預示著中國的未來。它所代表的意義、結構在民族精神的重建方面仍將發揮作用,從而制約著中華民族對於未來道路的選擇。

  通常認為從五四到現在,現代新儒學的發展已經歷瞭三代人的努力。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張君勱、賀麟等屬於第一代,繼續著他們事業的第二代學者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目前仍致力於此的是以杜維明劉述先為代表的第三代人。

  現代新儒傢通常把儒學的歷史發展分為三期,牟宗三在其《儒傢學術之發展及其使命》一文中認為,第一期儒學是以孔、孟、荀、董為代表的“典型之鑄造期”,其功效表現為漢朝的建立;第二期之宋明儒學為“彰顯絕對主體性時期”,其功效見於移風易俗。現代新儒學為第三期,其發展“將有類於第一期之形態,將為積極的、建構的、綜合的、充實飽滿的”,它將在堅持儒學的道德精神的前提下,促進科學發展和民主建國。

  現代新儒學在發揮儒學心性之學和道德形上學方面取得瞭豐碩的成果,但在制度建構方面,即從內聖心性之學怎樣開出現代外王事業,也就是儒學如何與現代科學、民主、法治接軌的問題上,並沒有取得他們所期望的成績。它的影響主要停留在學術文化界,在現實社會中的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