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西方醫學體系、形成於近代文藝復興之後的國際通用的主流醫學體系。簡稱西醫學。在中國,與簡稱為“中醫”的中國傳統醫學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概述 文明出現初期,許多醫療活動由神職人員兼任,後逐漸分化出以醫療為專業的醫務人員。隨著文明的進步,疾病不再被視為鬼怪的加害或神明的懲罰,疾病多被解釋為人體內某些假想成分的過剩、不足或失衡。治療方法中既有經驗證明有效的措施,又夾雜著許多臆想成分分。

  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是古希臘醫學。而羅馬醫學和中世紀阿拉伯醫學都是它的延續。古希臘以希波克拉底為代表的學派拋棄神學解釋而力求在自然界和人體中尋求疾病的原因;這些思想乃是現代臨床醫學的重要歷史根源。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闡述的一些倫理學原則也仍為今日醫生所尊崇。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學派的人體研究則代表瞭早期的科學探索。西方進入中世紀後,迷信和封建窒息瞭學術的發展。新的探索被視為離經叛道,而傳統的東西,即便一再被實踐證明為謬誤,卻仍被奉為圭臬。

  14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科學觀察和實驗使人們開始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有瞭較正確認識;臨床觀察結合病人屍體解剖,把對疾病的理解置於人體病理的基礎上。醫學逐漸進入科學時代。

  現代醫學的發展 繼地理大發現之後,1543年《人體構造論》出版。年僅二十幾歲的意大利作者A.維薩裡根據實際經驗大膽糾正醫學權威加倫的多處錯誤。法國外科醫生A.帕雷1564年出版的《外科學教程》大量引用瞭維薩裡的結論,帕雷使用通俗的法文,使維薩裡的成果廣為傳播。

  1628年英國人W.哈維的《心臟運動論》出版。它被視為現代生理學的開端。哈維用多種動物作瞭大量活體解剖,指出靜脈瓣和心內膜瓣都是控制血液單向流動的結構。他計算出每天自心臟流出的血量超過體重的幾十倍,認為隻有封閉體系才能保持血液循環不息。

  對疾病認識的逐步深入 根據加倫的體液學說,疾病是體液的盛衰或失衡造成,因而盡管病人的表現千變萬化,疾病的本質卻被視為是同一的。

  17~18世紀一些醫生遵照希波克拉底的教導,強調臨床觀察,反對盲從經典。英國人T.西德納姆提倡細致的臨床觀察和描述。強調要區別一種疾病的“獨特且恒定的”表現和偶然的變異。他主張對疾病要像對植物一樣進行詳細分類。他對天花、瘧疾、風濕性關節炎、猩紅熱等都留下精確的描述。荷蘭人H.佈爾哈維培養的歐洲各國學生,把重視臨床的思想傳播開來。他們根據病人的主訴和表面所見作出判斷。這時的疾病概念隻能是一種病對應於一組特定的癥候群。

  1761年,意大利人G.B.莫爾加尼出版瞭《疾病的位置與病因》,記載瞭640具屍體的解剖報告,並附有這些人的生前疾病記錄。此工作非首創,但他解剖細致,臨床資料完整。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把臨床表現同病理發現聯系起來。疾病的概念深化到病理層次。同年奧地利人J.L.奧恩佈魯格著書介紹瞭叩診法。1816年法國人R.-T.-H.拉埃內克著文闡述瞭聽診法。1868年,C.溫德利希出版瞭《病中的體溫》一書,總結瞭對2萬多個病人檢測的記錄,奠定瞭體溫檢查的地位。

  1827年,英國人R.佈賴特發現水腫病人(現知是腎病病人)的尿加熱後可出現蛋白沉淀。顯微鏡此時有很大的改進,細胞學說和細胞病理學都在這個時期建立。當時的生理學傢常常依靠摘除某個臟器制造病理狀態,從反面論證臟器的正常功能。細胞病理學創立者德國人R.菲爾肖就作過不少實驗研究。他曾在動物血管內註射各種顆粒來研究血栓的形成和發展。

  19世紀下半葉,法國人L.巴斯德和德國人H.H.R.柯赫奠立瞭細菌學和免疫學基礎。特別是柯赫利用固體培養基將分離出的單獨細菌種的純培養,再註射於實驗動物身上,復制出同一疾病,最後由動物身上再分離出純培養,肯定瞭細菌的致病作用。

  一系列特異性血清被制造出來,用於診斷和防治疾病。到20世紀30~40年代又研制出磺胺類藥和抗生素。這些特異性血清和藥物的驚人效果也反過來更加證實瞭細菌致病的學說。

  隨著病理生理學的進展,許多病理生理狀態引起瞭普遍重視。例如器官系統的功能衰竭(如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內環境的紊亂(如體溫、體液容積、滲透壓、酸堿度、血氧含量和重要離子濃度等的偏離正常范圍),內分泌及代謝紊亂和免疫系統障礙等。同一病況可來源於多種疾病,如腎功能衰竭就是多種腎臟病的共同結局;同一疾病可並發多種病況,如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癥可同時並發休克、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疾病防治上的突破 英語“medicine”,作“醫學”解,也作“藥物”解,特別是指植物藥。幾千年來,植物藥一直是主要的治療手段。18世紀時藥物大都來自民間,且大都是對癥的,如嗎啡鎮痛、毛地黃緩解心力衰竭。真正針對病因的藥極少,如奎寧最初還隻是當作一般退熱藥,後來才發現它能殺滅瘧原蟲。18世紀末英國人E.詹納在中國的“人痘接種法”啟示下研究出牛痘接種法。但此時期還流行基於體液學說的放血療法,對肺炎和結核病人一次放掉一二百毫升血,結果隻能給病人帶來危害。手術范圍隻限於四肢和體表,因為沒有麻醉手段,術時疼痛難忍。較大手術如截肢,常需數人束縛且止血草率,組織創傷大,感染在所難免,死亡率相當高。

  手術方面的突破應歸功於基礎學科的成就。早在16世紀,化學傢便已合成乙醚,發現它有鎮靜作用。18世紀末制出笑氣(氧化亞氮)後不久,發現它能止痛。19世紀40年代中有幾位醫生試用乙醚和笑氣全身麻醉,成功地拔牙和切除表面腫物。

  19世紀中葉,英國人J.利斯特受到巴斯德的細菌學說啟發,用石炭酸清潔傷口。經改進,石炭酸消毒逐漸讓位於器械和敷料的加熱滅菌。19世紀末確立瞭無菌術的地位。

  解決瞭止痛和抗感染問題,手術范圍由四肢和體表逐步深入到體腔。加深麻醉使病人腹壁放松,便利瞭腹腔內操作。氣管內插管正壓維持呼吸,保證瞭開胸後肺臟不致塌陷,肺臟手術得以進行。

  內科方面的進展卻緩慢得多。1840年法國人P.C.A.路易用統計資料證明,放血治療對肺炎並無好處。19世紀末細菌學傢研制出一些疫苗,如狂犬疫苗、白喉和破傷風抗毒素、百日咳疫苗等,解決瞭一些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問題。20世紀初相繼發現瞭一系列維生素,到20年代提取出胰島素,於是一些特異營養素和內分泌缺乏癥開始有瞭特效藥物。最大突破還是化學療法的創立和抗生素的發現。1908年德國人P.埃爾利希合成抗梅毒藥物“606”,開創化學療法。1928年英國人A.弗萊明發現青黴素。1935年德國人G.J.P.多馬克發現磺胺類藥的抑菌作用,解決瞭常見感染的治療問題。1940年起青黴素、鏈黴素等抗生素相繼被提取,擴大瞭治療范圍。對於剩下的病毒病,雖能殺滅病毒的藥物有限,但研制出一些有效的疫苗,如小兒麻痹癥疫苗、麻疹疫苗、風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等。廣泛使用疫苗的國傢,發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以醫院為基礎的現代化醫療成為時尚,但因占用瞭絕大部分社會醫療資源,預防工作受到忽視。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倡導下,各國相繼開展以健康教育為中心的健康促進運動,加強瞭預防工作。

  醫學的全面發展 20世紀醫學研究的一個特點是,分析和綜合並重。以生理學為例,一方面是從系統、器官到細胞、分子,逐層深入;另一方面是把這些成分再綜合起來,在整體上協調以適應環境變化。微觀方面,形態研究越來越細,現代電子顯微鏡可以觀察到細胞內超微結構。生物化學在20世紀上半葉側重於營養素和內分泌;及至中葉,酶和代謝成為焦點所在;從60年代起,基因成為研究的中心。用組織化學染色,用標記的特異抗體、核酸探針可以把要研究的特異成分定位在亞細胞結構上,於是形態研究和化學研究便在亞細胞水平上統一起來。使發病機制和藥理作用得到滿意解釋。美國人W.B.坎農根據貝爾納的研究提出內環境穩態概念,認為疾病是破壞瞭穩態,醫治目的是協助機體恢復穩態。液體療法得以創立。

  20世紀,許多難以研究的疾病由於提出病理模型從而得以深入探討。突出成就首推免疫學,人們發現免疫機制也會給機體造成病害。如過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甚至敗血癥休克都可能是過激的“免疫應答”。對血型和異體組織移植的研究,使安全輸血和器官移植得以進行。免疫學還給醫學提供一種靈敏的方法,即可利用抗原抗體反應檢測特異蛋白。

  20世紀50年代出現瞭細胞系選擇學說。人們開始認識到免疫是識別“己”與“非己”,並排除“非己”的過程。70年代出現的單克隆抗體技術已廣泛用於臨床,可借以檢測病原體、腫瘤抗原、組織相容性抗原,區分淋巴細胞亞群,治療腫瘤。80年代認識到,免疫系統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通過信息通道交互作用共同維持機體穩態。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發現細胞間傳遞信息的分子有激素、神經遞質和內源活性物質,也有以內分泌方式工作的各種蛋白質細胞因子。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發展使傳統的心身分割對立觀念瓦解。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發現人體特殊的幹細胞,具有無限分裂增殖的能力,可隨時補充損耗,維持細胞穩態。克隆技術能制備患者本身的胚胎幹細胞,從而得到可用於替換自身的病殘部分的組織和器官。但它招致倫理學的質疑、宗教界的責難,某些國傢甚至以法律禁止。

  醫學進展同物質科學和工程技術部門的進步分不開。19世紀已制成喉鏡、眼底鏡、膀胱鏡和氣管鏡,20世紀60年代出現光導纖維鏡,使檢查更為便利,可觀察過去難以達到的死角。19世紀末出現的X射線機在20世紀不斷改進,出現瞭利用對比劑的各種造影技術。20世紀70年代出現計算機X射線體層成像(CT)。80年代出現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技術(PET)。連同50年代出現的超聲成像技術等,組成醫學影像學。生物電檢測開始於20世紀初。先是心電測定,繼而腦電測定和肌電測定用於臨床。又出現誘發電位檢查和心臟電生理檢查。X射線可用於癌癥的放射治療。放射性核素、各種粒子加速器,增加瞭放射治療的效能和安全性。核醫學進展迅速。此外,除瞭腦脊髓等復雜組織器官,可制造各種人體組織代用品。早期多為惰性材料,隻有簡單的功能,如義齒、人造血管和人工關節。後期產品可實現某些復雜的生物功能,如人工心臟起搏器等。應用廣泛的人工組織器官有:人工晶狀體、人工腎、人工心肺機、人造心臟瓣膜等。不斷改進中的還有:人工皮、人工血液、人工心臟、人工胰等。

  內窺鏡手術和導管介入技術也取得重大進展(見介入療法)。前者僅在病變施術處造成微創。後者在影像指導下,經導管深入體內進行微創診斷治療。對冠狀動脈狹窄用球囊導管擴張術,置入支架以保持血流通暢的操作,已得到廣泛應用。各種監測儀器組成網絡,記錄病人生理指標。發現異常變化時自動告警。病案記錄存儲於計算機,以及時檢索、進行遠程會診。利用人工智能研制的“醫學專傢系統”可幫助醫生分析檢查結果,作出診斷、選擇療法、決定治療劑量和判斷預後。新的學科即生物醫學工程,其任務包括研制各種先進儀器和裝置正在成熟。

  在藥物研究中,避孕藥物、抗癌藥物、精神作用藥物和許多植物神經作用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得益於基礎研究。藥物作用部位(藥物受體),是酶和信息傳遞鏈的環節。靠經驗式篩選藥物,讓位於根據受體蛋白活性部位的構形和表面電荷分佈進行的新藥設計。基因工程(重組體DNA技術)的進展使高純度的特異生物制品(如胰島素、生長激素、幹擾素、肝炎疫苗等多肽或蛋白制劑)的制造成為可能。即找出編碼所需蛋白的DNA,將其引入細菌或酵母細胞內,讓這些細胞制造所需蛋白。基因工程還可幫助診斷,利用一種稱為限制內切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的方法,產前可從胎兒羊水中檢測出遺傳病。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癌基因的研究表明,癌可視之為機體對細胞分裂生長環節(生長因子、生長因子受體以及細胞質和細胞核內有關因子)的調節失控。80年代明確瞭細胞分裂周期(CDC)受一組蛋白質的控制。進入21世紀,人類基因組密碼的全破解,為設計分子水平的診斷和治療技術提供瞭堅實基礎。見人類基因組計劃。

  臨床研究引入統計學和實驗方法是從20世紀中葉開始的。癥狀的模糊多變給臨床觀察和判斷帶來困難,直到采用雙盲法(病人、醫生雙方都不知誰吃的待測藥、誰吃的安慰劑)之後才發現:許多所謂止痛劑起的隻是心理作用。臨床流行學正是這方面的經驗和方法的總結。20世紀下半葉,人們認識到臨床判斷和決策應建立在基於隨機對照研究得到的科學證據上,即“基於證據的醫學工作模式(循證醫學)”。20世紀末葉,專門的循證醫學服務機構收集針對具體問題的相關文獻,作綜合分析和系統綜述,公佈於網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規模的工業污染帶來公害病,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日益受到重視。從廣闊的社會角度探討醫學問題成為時尚,隨後又出現從行為角度研究醫學問題的潮流。

  現代醫學的對象和方法 同數理化等精確科學相比,臨床醫學被視為實用技術,這一切起因於醫學對象的特點。這些特點中,一部分是醫學固有的;另一部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生活緊張出現的。

  模糊多變的醫學現象 “疲勞感”與“正常”的界限在哪裡,到什麼程度才可定為“病態”,很難精確回答。於是現代醫學力求尋找客觀指標,種種化驗和特殊檢查都屬這方面的努力。不過這些指標也存在較大的波動范圍,正常值隻是統計學的結論。

  病與非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同一種癥狀可能源於多種疾病,而患同一疾病的人的癥狀卻可能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在古代,許多種感染性疾病就因為區分不開而被籠統稱為“熱病”。微生物學的發展提供瞭許多檢驗方法,如檢查血中的抗體或直接培養微生物。但有些方法雖靈敏但特異性不高,沒患此病者也被當成患者(假陽性);有的特異性雖高卻不靈敏,以致部分患者未被發現(假陰性)。

  現代醫學內容簡介 現代醫學可分為臨床醫學、群體醫學、基礎醫學。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呈現重新組合的趨勢。

  臨床醫學 以求診病人為對象,探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古代以藥物為治療手段的部分演化為現代的大內科;以手法操作為治療手段的部分,即現代大外科的前身。後者以專項技藝形式單獨出現。有的出現極早(如產婆助產),有的分工不細(理發師兼拔牙,搓澡師兼按摩,木匠兼事骨折、脫臼的復位)。但技術要求較高且風險大的技藝,如處理創傷、撥障(白內障)和取石(膀胱結石),則有賴於專業人員。這些技藝18~19世紀逐漸形成現今大外科的各分支。

  內科是大內科中最大的科。按疾病侵犯的器官系統或病原體的類型,分為心血管、呼吸、腎、胃腸、肝膽、血液、腫瘤、營養、代謝、內分泌、感染性疾病、寄生蟲病、免疫、風濕(結締組織)病等科。兒科許多疾病和內科相同。但營養問題、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較為突出,且新生兒同產婦密切相關。圍產醫學是兒科和婦產科的交叉,還包括未娩出胎兒。皮膚科處理的疾病包括具有明顯皮膚表現的系統病,故與內科、兒科都有重疊。梅毒有復雜多變的皮膚表現,傳統上把性病(花柳病)和皮膚病合在一起,稱皮膚花柳科。臨床神經學到19世紀末才有較大發展,逐漸有醫院成立專科。精神病科的情況最特殊。在古代,精神病人曾被視為鬼怪附體而受虐待或被驅逐,後又被視為社會不安定分子而被拘禁,直到19世紀才逐漸被當作病人對待,故精神科形成較晚。神經科和精神科一度合在一起,後精神科獨立出來。急癥醫學是高技術的產物,專門負責處理危重病情,如心肺功能衰竭等。

  大外科中,專門化技藝成為分科基礎。腹部手術屬普通外科,但顱腔和胸腔手術則分屬神經外科和胸外科(包括心肺外科)。其他歷史悠久的技藝分別演化為產科、口腔科、矯形科、泌尿科、眼科等。婦科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獨立成科。耳鼻喉科出現較晚,整形外科和血管外科出現更晚。

  護理學對病人身心的護理是促進康復的必要保證。制藥調劑是另一個重要的部門。還有許多輔助診斷和治療的學科,如醫學影像學、實驗室醫學、放射治療學、核醫學、麻醉學等。物理治療科也在擴大,並傾向融合於范圍更廣的康復醫學。

  從20世紀初特別是中葉以來,學科又有新的分化和組合,它們常和原有學科並存。如醫學按對象的年齡和性別進一步分化和組合。在年齡方面,出現瞭老年醫學、青春期醫學和畢生醫學。在性別方面,出現瞭男性學,它包含原泌尿科中與男性生殖系統的有關部分。還有不少學科的內容發生瞭質的變化。例如風濕病學已不限於關節病,已擴大到一般結締組織疾病,並包含免疫學內容。

  群體醫學 以一定社群為對象,研究人群的健康情況和疾病在人群中的分佈,探討致病原因及相應預防措施。即過去的公共衛生學。都市化污染造成嚴重的衛生問題,必須改善衛生條件,包括興建衛生工程等。群體醫學的社會實踐性使之同衛生行政部門關系密切。

  臨床醫學曾被稱為治療醫學,而群體醫學則被稱為預防醫學。中國傳統醫學一直強調“治未病”。中醫的“既病防變”的提法包含預防的概念。現代預防工作包括三個層次:①初級預防。指預防疾病的發生,也就是中醫的“未病先防”。②二級預防。著重於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相當於中醫的“既病防變”。③三級預防。著眼於康復,減輕疾病的不良後果,預防後遺癥。

  流行學調查是群體醫學的主要研究方法,調查結果是以某時段內人群總數為基數的統計指標,如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探索致病因素從而制定預防措施是流行學的主要目的,這稱為分析流行學,以別於僅作一般瞭解的描述流行學。早期群體醫學側重於研究感染性疾病,後擴大到其他疾病。創傷、毒癮、污染事件都納於調查之列。

  此外,研究特殊環境和特殊職業背景的學科,如工業醫學、軍事醫學、航海醫學、航空醫學、航天醫學等。包含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兩方面內容。

  基礎醫學 包含許多基礎學科與醫學結合的內容。如醫學統計學、醫學物理學、藥物化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健康經濟學、醫學人類學、法醫學、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倫理學、醫學情報學等。

  基礎醫學中,生物學部分是核心。其中傳統學科有生物化學、細胞學、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免疫學、遺傳學和胚胎學等。20世紀50年代起,學科有新的分化和組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等內容比傳統學科廣得多,例如分子生物學包括分子遺傳學和分子免疫學的內容。以異常人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主要有病理形態學和病理生理學。藥理學探討藥物對人體的作用機理。以上各科都是以個體為研究對象的。以群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主要是醫學生態學。以病原體、媒介生物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也是基礎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病毒學、細菌學、真菌學、寄生蟲學和醫學節肢動物學等。

  隨著人類知識的拓展、技術的進步,現代醫學必將包含更多更先進的手段、更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