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1771~1802年興起的農民起義。是越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因起義在越南中部歸仁府(今平定省)綏遠縣西山邑首先發動,故名。18世紀,越南南北分裂,封建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在阮氏統治下的南方,權臣張福巒把持朝政,官僚、地主霸佔農民土地,大批農民流亡。1771年,阮氏三兄弟(文嶽、文侶、文惠)在西山邑舉起義旗,以聲討張福巒、擁立皇孫晹為號召,民眾紛紛響應,起義隊伍迅速擴大。1773年秋,義軍攻佔歸仁府,並北攻廣義、廣南兩省。至1774年年夏,已據有北起廣義、南到平順的廣大地區,把阮王的統治區域攔腰截斷。北方鄭氏集團乘機南下,於1775年初攻陷富春(順化)。西山軍腹背受敵,遂采取與鄭氏暫時妥協的策略。阮文嶽阮文侶阮文惠分別接受鄭氏所賜“西山校長”、“壯節將軍”、“西山校前鋒將軍”的封號。1776年,西山軍開始全力攻擊阮氏集團。同年2月,阮文嶽稱西山王。阮文侶奉命南征,攻占柴棍(西貢)。翌年阮文惠領水陸大軍征伐阮軍,擒斬阮王福淳和新政王(福暘),但阮福映逃脫。1778年阮文嶽稱帝,建元泰德,封文侶為節制,封文惠為龍驤將軍。1780年阮福映繼承阮王之位,組織武裝抗拒西山軍。1782年和1783年,西山軍接連大敗阮軍。阮福映勢窮力衰,派法國傳教士百多祿帶王子景赴法乞援;1784年又勾引暹羅軍入侵,助其反抗西山。暹羅軍被阮文惠擊潰,阮福映逃亡暹羅。1786年夏,阮文惠率軍北上,攻克富春,進而攻占升龍(河內),消滅鄭氏政權。阮文惠恢復黎朝皇帝的帝位,納玉忻公主為妻,以安定北方人心。1787年,阮文嶽自稱中央皇帝,封阮文侶為東定王,駐嘉定;阮文惠為北平王,駐富春。三兄弟各占一塊地盤,分區而治。阮文嶽胸無大志,眼光僅限於歸仁至富安一帶,生活日益腐化。阮文侶懦弱無能,在嘉定聽任大地主集團橫行無忌。阮福映乘機奪取嘉定。阮文侶1787年逃回歸仁後病故。鄭氏降將阮有整也乘機叛變西山政權,控制北方。1788年,阮文惠統軍北上,誅殺阮有整。黎皇昭統逃入中國求援。清朝乾隆帝命兩廣總督孫士毅領兵入越,占領升龍,重新扶立黎昭統為國王。同年12月22日,阮文惠自立為帝,改元光中,建立西山王朝。後在富春和義安聚集兵力,率軍北上與清軍作戰。1789年正月逐退清軍,收復升龍。黎昭統逃往中國,黎朝亡。至此,越南北方完全被西山政權控制。經過18年南北征戰,西山軍基本統一全國,結束瞭幾百年分裂割據的局面。

西山起義軍使用的大炮

  阮文惠不但管轄越南北部直至順化、廣南之地,而且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頗有建樹。他立玉忻為皇後,嫡長子光纘為太子,於義安麒麟山下建立鳳凰中都,改升龍為北城,分山南為上下兩鎮,設官治理;制定文武官制,組織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權機構;同時實行募兵制,創建瞭一支擁有步兵、水軍、騎兵、象兵和炮兵等兵種的軍隊。為瞭恢復農業生產,阮文惠頒佈《勸農詔》,實行分等納稅政策;鼓勵墾荒,招引流民回鄉生產。西山政權實行保護工商業的政策,允許商人自由經營;提出與中國“開產隘、通市集”,獲清廷同意。對外貿易也復蘇和繁榮起來。阮文惠重視教育,恢復和整頓科舉制,推廣“喃字”。這一時期,產生瞭許多優秀的喃字作品,出現瞭潘輝益、阮輝量和胡春香等作傢與詩人。西山政權建立不久,起義將領就蛻變為新的封建統治者,並對外擴張。1787年,阮文惠出兵老撾川壙,迫川壙親王昭松普納貢稱藩。1790年和1791年,阮文惠又派兵侵入老撾,占領川壙,進攻萬象。為鞏固政權,阮文惠於1789年遣使奉表向清廷請封,乾隆冊封其為“安南國王”。兩國恢復邦交。但他即位後即寫信給兩廣總督要求重新劃分邊界線,企圖向清廷索取廣西邊地。阮氏兄弟起義勝利後,稱王稱帝,走上封建化的道路。他們由互相猜忌、傾軋,發展為自相殘殺。這給阮福映勢力以可乘之機。阮福映於1789年重占柴棍(西貢)地區後,依靠南部大地主集團的支持和西方殖民者的援助不斷進攻西山軍。在阮文惠、阮文嶽於1792年、1793年相繼去世後,西山軍內部矛盾更為激烈。繼承王位的阮光纘殺阮文嶽之子阮寶,使將士人人自危。阮福映軍攻進歸仁城時,不少西山軍將領投降。1802年,阮福映攻占升龍,光纘等被俘,西山政權覆滅。

  西山起義結束瞭南北分裂的局面,抗擊瞭外國的武裝幹涉,為後來反抗外國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鬥爭樹立瞭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