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非洲西北部,北鄰摩洛哥,東、南連阿爾及利亞和茅利塔尼亞,西瀕大西洋,隔海與加那利群島相望。面積26.6萬平方千米,人口27萬(2005)。人口稀疏,平均每平方千米1人。居民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通用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信奉伊斯蘭教。主要城鎮阿尤恩、達赫拉

   地處撒哈拉沙漠西部,境內大部為荒漠和半荒漠。海岸線長約900千米。境內地勢自大西洋岸逐漸向東升高,海拔一般300米以下,北角800米左右。熱帶荒漠氣候,幹旱少雨,各地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內陸日平均溫差11~14℃。多沙暴。沿海較溫和。無常年水流。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入侵。19世紀,西班牙人入侵,1886年將其劃為“保護地”,1958年改劃為海外省。西班牙殖民統治遭到當地及鄰國反對。1973年5月薩基亞哈姆拉和裡奧德奧羅人民解放陣線(簡稱西撒人陣波利薩裡奧陣線)成立,決定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西撒獨立。1975年11月摩洛哥35萬名志願者開進西撒,同月西班牙、摩洛哥、毛裡塔尼亞簽訂《馬德裡協定》。按照協定,西班牙於1976年2月26日撤退。但摩、毛隨即簽訂分治西撒協定,兩國分別占領北部(2/3)和南部(1/3)。1976年2月27日西撒人陣宣告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後,摩、毛與西撒人陣間不斷發生武裝沖突。1979年8月,毛退出占領區和西撒戰爭,摩趁機占領原毛占區,並向西撒腹地推進,實際控制西撒90%以上土地,建起6道總長2 720千米防禦墻,派駐數萬軍隊,設立三個地區和各級行政管理機構。

  20世紀70年代後非洲統一組織和聯合國為和平解決西撒沖突進行積極斡旋。1984年11月,第20屆非統首腦會議接納“西撒國”為成員國,摩洛哥因此宣佈退出非統組織。1989年6月,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提出《解決計劃》,主張成立“聯合國西撒哈拉投票特派團”,包括民事、軍事和治安三個小組,負責監督停火,組織公民投票,1990年6月該計劃獲安理會批準。1991年4月29日安理會通過690號決議,批準秘書長關於在西撒舉行公民投票的修正案,5月17日聯合國大會批準西撒特派團預算,9月5日聯合國特派團進駐西撒,9月6日摩與西撒人陣宣佈正式停火,結束長達16年的西撒戰爭。因《解決計劃》執行中遇到某些問題,聯合國特派團任期一再拖延。

  工業以磷酸鹽礦開采為主。磷酸鹽礦藏豐富,僅北部佈克拉探明儲量即達17億噸。1969年建立佈克拉磷酸鹽公司,1970年正式開采,1976年戰爭爆發後停產,1980年恢復生產,產品出口。其他礦產鐵、銅、鋅、鉀、石油等多未開采,以北部鐵礦儲量較豐,品位達60%以上。多數居民從事畜牧業,內地放牧駱駝,沿海和北部牧羊。沿海漁業資源豐富,居民以捕魚為生,達赫拉有魚、肉類加工業。內陸運輸靠駱駝。有公路北通摩洛哥,東南達毛裡塔尼亞。達赫拉為主要港口,與加那利群島間有海上航運。阿尤恩、達赫拉有航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