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號或圖文說明舞蹈動作和方位變化的一種書面記錄方法。舞譜是舞蹈文化的載體,是對一定時期的舞蹈的認知方式和總結,對於舞蹈史的研究和舞蹈創作具有意義。

圖1 敦煌舞譜殘卷

  中國舞譜 中國古代有多種舞譜。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敦煌舞譜。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五代舞譜殘卷。包括曲名、序詞和表示舞蹈動作、節奏以及舞蹈與歌唱關聯的字組3個部分。舞譜中的曲名大部分是當時流行的曲詞名稱。序詞主要說明曲舞的節拍、節奏、段落、起止轉換等。字組則由令、送、舞、據、搖等組合而成。這部舞譜反映出唐代晚期和五代時期社會上流行的酒令、曲子詞與歌舞的關系。

  ②德壽宮舞譜。南宋德壽宮的舞譜是用當時宮廷歌舞伎人中流行的一些舞蹈術語,如用雙拂、盤轉、分頸等來記錄舞蹈動作姿態和隊形。舞譜將舞蹈動作分為9類,有左右垂手、大小轉攛、打鴛鴦場、鮑老掇、掉袖兒、五花兒、雁翅兒、龜背兒、勤步蹄,記載63種姿態和隊形。

  ③東巴舞譜。雲南麗江納西族《東巴經》中記載的東巴祭祀儀式舞譜。它用納西族古體象形文字(東巴文)記錄舞名、類別、舞姿、場位路線、特殊造型、技巧、樂舞器用法和儀式程序等。東巴舞譜編制的基本法則是象形文字加示意和描述。以象形文字、標音文字(格巴文)和舞蹈專用符號組成含義完整的語句,一句一義說明祭祀儀式過程和舞蹈內容、跳法。

  此外,還有明末萬歷年間音樂理論傢朱載堉曾嘗試用象形文字、符號記錄人體動作的舞譜。

  20世紀中葉中國舞蹈工作者開始研究舞蹈記錄方法,80年代先後出版瞭吳曼英的《舞蹈動作速畫法》,隆征丘的《新舞譜記法》,武季梅、高春林的《定位法舞譜》等。《定位法舞譜》受到國內外舞蹈界、科技界的普遍重視。

  各國舞譜 西方各國記錄舞蹈的方法也經歷瞭漫長的歷史。15世紀中葉的西班牙用橫的和豎的筆畫記錄舞步,並用字母代表舞步名稱。這種使用字母符號的方法,雖較簡單,但不能記錄較復雜的離地跳躍動作和舞姿。18世紀,法國人R.A.弗耶在波尚舞譜的基礎上發明用曲線表示舞臺上舞蹈者的走向,沿曲線註明舞步、手勢和身段部位的記譜方法,一度通行歐洲各地。19世紀,舞蹈傢開始使用火柴棍似的桿狀人形來記錄古典芭蕾舞者的腿部、身體和臂部的位置。俄國的V.斯捷潘諾夫發明結合樂譜的舞蹈記譜法,他用專門的樂譜書寫舞譜,但用的是原始節拍符號,且與標明舞步的符號是分開的。

  20世紀出現3種較為重要的采用抽象符號表示的舞蹈記譜體系:

  ①莫裡斯記譜法。英國的M.莫裡斯1928年發表《動作記譜法》,此法將符號寫在三線譜上,譜上端的樂譜表明舞步節奏。是一種可以記錄任何一種類型的動作的記譜法。

圖2 波尚–弗耶舞譜曾通行於歐洲各地。此種舞譜重視對地面調度和舞蹈步伐的記錄,有利準確傳授每個舞蹈

圖3 貝尼什舞譜

  ②拉班記譜法。匈牙利的R.von拉班於1926年和1928年先後出版《舞蹈術》、《動作繪圖學》,系統介紹他發明的記譜法。此法利用垂直三線譜代表身體,譜上符號形狀表示身體移動方向和高度,符號長度表示動作的時間長短。這種精確的記錄方法得到廣泛應用。

  ③貝尼什記譜法。50年代由英國的R.貝尼什和J.貝尼什創造。此法用五線譜代表舞者身體,以線和點代表動作和位置,五線譜上端用樂譜表示時間。此法使用至今。

  另外,還有V.色騰動作速記法。它采用桿狀人形符號在五線譜上記錄,簡明易懂,更適宜於業餘舞蹈愛好者使用。70年代,美國發明瞭拉班記譜法的舞譜打字機,接著又發明用電子計算機記譜,提高瞭記譜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