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所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產生,並被采入樂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採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詩始於何時,前人的看法頗不一致。舊傳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實際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詩當為東漢班固的《詠史》,鐘嶸《詩詩品》說它“質木無文”,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體,技巧還很不熟練。繼作者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趙壹《疾邪歌》等,表現技巧日趨成熟。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志著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詞之要”(鐘嶸《詩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瞭大批名作。

  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瞭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瞭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瞭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後,產生瞭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