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科五味子屬一種,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植株可供觀賞,果實習稱“北五味子”,供藥用。中國東北、華北等地都有野生或栽培。以遼寧省所產品質最佳,有“遼五味”之稱。俄羅斯、韓國、朝鮮、日本也有出產。唐李等《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屬植物在中國約有20種。產於中國中部的華中五味子果實亦入藥,稱南五味子。

  莖長4~8米,小枝灰褐色,葉倒卵形至橢圓形。開乳白色或淡紅色小花,單性,雌雄雄同株或異株,單生或簇生於葉腋,有細長花梗。夏秋結漿果,球形,聚合成穗狀,成熟時呈紫紅色(見圖)。喜肥喜光,主要用種子繁殖。夏季須防治葉枯病和卷葉蟲。定植後3~5年進入旺果期。秋後果實呈紫紅色時采摘,曬幹或陰幹。

  果實作中藥,有益氣生津、斂肺滋腎、止汗、止瀉、澀精、安神等功能,可治久咳虛喘、津少口幹、自汗盜汗、遺精久瀉、健忘失眠等癥。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促進肌體代謝,調節胃液和膽液分泌。果皮及成熟種皮含木脂素,是五味子的藥用有效成分,其中包括多種五味子素。種子含脂肪,油脂可制肥皂或機械潤滑油。莖葉及種子均可提取芳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