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概念。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後指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物質元素。西周末年,史伯提出瞭“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的觀點,反映出探求事物間相互關係的思想。陰陽五行傢鄒衍釋“五行”金、木、水、火、土為“五德”,認為王朝交替是五德迴圈轉移的結果。西漢董仲舒吸取陰陽傢思想,明確提出“五行相生”的觀點,著有《五行相生篇》。五行又稱五常。《荀子·非十二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楊倞註:“五行,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佛學中的五行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涅槃經》),又指佈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大乘起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