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前期吳、楚等7個諸侯王國發動的反對漢王朝中央執政集團的聯合叛亂。

  漢初,漢高祖劉邦因楚漢戰爭特殊的政治軍事背景而被迫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已有7人。他陸續翦滅瞭除長沙王吳芮之外的6人,又分封兄弟子侄9人為王,即同姓諸侯王。當時,漢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隻有15郡。從張傢山漢簡《二年律令》的內容看,中央政府對於諸侯王國有相當強的戒備心。漢文帝時代,已經數次發生諸侯王國的叛亂。漢景帝劉啟即位後,中央皇權與諸侯王國的矛盾更為激化化。漢景帝接受晁錯削藩的建議,下詔削奪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卬6縣,楚王戊東海郡。漢景帝三年(前154),又削奪吳王濞會稽等郡。這一措施激起瞭諸侯王國的強烈反對。

  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20歲時,曾經從劉邦平定黥佈反叛,被劉邦立為吳王,封地有3郡53城。吳地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有銅礦,於是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又利用海鹽資源,所以不向百姓征收賦稅,而國用饒足。

  漢文帝時,吳太子來到長安,與皇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一同宴飲遊藝。因為性情驕悍,在因六博遊戲而發生的爭執中言語不恭,皇太子怒,以博局擲吳太子,竟然致死。吳王濞自此心中怨望,不再遵守藩臣的禮節,稱病不朝;又利用銅山海鹽的資源優勢,吸引人口,發展經濟,積累30餘年,得到國中民眾的擁戴。

  漢景帝即位後,曾經任太子傢令的晁錯就任禦史大夫,提醒漢景帝說,劉濞長期以來,愈益驕恣,又即山鑄錢,煮海為鹽,招誘天下流亡人口預謀發動叛亂。現在,削奪其封地,可能會發生反叛。可是不削奪其封地,也會發生反叛。削之,則反叛較早,禍害較為輕微;不削,則反叛較遲,禍害更為嚴重。正當朝廷討論削吳事宜時,劉濞親自前往膠西國,與膠西王劉卬商議反叛,有“天下可並,兩主分割”的密約。不久,削吳會稽、豫章兩郡的詔書頒佈,劉濞正式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一同反叛。

  叛軍以誅賊臣晁錯,清君側,以安劉氏為名,軍勢浩大。劉濞舉事時,閩越、東越也曾發兵追隨。據說趙王劉遂甚至還私下派使者請匈奴發軍策應。一時天下震動。

  面對戰亂危局,漢景帝曾經一度猶疑,聽從前吳相袁盎的建議,殺晁錯,希望能夠平息叛亂,但是劉濞並不因此罷兵。

  太尉周亞夫受命率36將軍平定吳楚之亂。周亞夫會兵滎陽(今河南鄭州西北古滎鎮),用鄧都尉的計謀,引兵東北,堅壁昌邑(今山東巨野南)以南,隔斷吳、楚與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趙諸國叛軍的聯絡,棄梁國於不顧,使吳楚兵在攻梁的戰役中消耗實力,又派遣輕兵據淮泗口截斷吳軍糧道。於是,吳楚之亂不久就被平定,吳王劉濞被東越人所殺。

  吳楚七國之亂,作為漢初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是對漢王朝的嚴峻的政治考驗。西漢王朝憑借文景以來所創造的穩固的政治基底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迅速平定瞭叛亂。吳楚叛亂發生於正月,三月即告終結。漢王朝的政治權威因此得以鞏固,此後漢武帝劉徹的文治武功也因此具備瞭必要的基礎。

  

推薦書目

 林劍鳴. 秦漢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王川. 漢景帝傳.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