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末民初畫傢、書法傢、篆刻傢。名俊卿,初字香補,中年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別號缶廬老蒼苦鐵大聾石尊者破荷亭長五湖印匄等。70歲後以字行。生於浙江安吉縣鄣鄣吳村,卒於上海。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私塾。十幾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21歲時回鄉務農。耕作之餘,苦讀不輟,同時鉆研篆刻、書法。22歲時中秀才。同治十一年(1872)與吳興施酒(季仙)結婚,婚後不久離傢赴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尋師訪友。從俞樾學詩詞和文字訓詁之學,從楊峴學書法。與之交往的還有任頤、張熊、胡遠、蒲華、陸恢、施浴升、諸貞元、沈瑾、潘祖蔭、吳雲、吳大澂等畫傢、詩人、收藏傢。這期間,他觀賞不少書畫真跡,加以臨摹考據,藝術修養獲很大提高。光緒八年(1882)舉傢移居蘇州,後定居上海。30多歲時,對繪畫產生興趣,以寫篆書的筆法作畫,並求教於任頤。光緒三十年夏,與篆刻傢葉為銘、丁仁、吳金培、王禔等人聚於杭州西湖人倚樓,探討篆刻治印藝術。1913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被推為社長。他勤於書法、篆刻、作畫、吟詩,直至晚年樂此不疲。由於他的綜合性藝術成就,被稱為“後海派”領袖,是20世紀使文人畫發生現代性轉換的傳統派大師,在海外尤其日本有廣泛影響。他熱心提攜後進,陳師曾、王震、潘天壽、陳半丁、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圖1 《歲朝清供圖》

圖2 篆書《臨石鼓文》 (故宮博物院藏)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畫較晚,40歲以後方將畫示人。前期得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於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畫傢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尤其繼承發揚其創造精神,以“古人為賓我為主”的自立意識,很快脫離任頤秀逸一路,轉向渾厚蒼拙有力的獨傢風格,晚年作品無法而法,臻於化境。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老幹鐵枝縱橫交錯凝厚有力。其梅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豐潤,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憤世嫉俗的心情。又喜畫蘭花、竹、菊花,晚年較多畫牡丹,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也體現瞭吳昌碩適應市民文化納福吉祥的審美需求。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尤其以全石作入畫的作風對於近世花鳥畫有很大影響。

  吳昌碩的楷書從顏真卿入手,後又學鐘繇;進而習隸書,遍臨《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復鉆研,參以秦權銘款、瑯邪臺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體勢筆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自出新意,風格獨特。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剛柔並濟。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吳昌碩篆刻兼師丁敬、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諸傢。中年以後,直接從秦漢金石文字中吸取營養,在研究古代文字的基礎上,掌握基本規律,使印章字體結構既符合規范,絕無杜撰,又能千變萬化。刻印極重章法,奏刀時大膽迅疾,一氣呵成,不多加修飾,具有自然渾樸古拙之趣。

  出版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畫選》、《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有《缶廬集》。浙江省安吉縣、杭州市和上海市均建有吳昌碩紀念館,安吉與上海均保存其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