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貢榜王朝詩人、劇作傢。緬中實壘人。生於官宦世傢。8歲出傢,40歲還俗,任內廷詩人、侍茶官,獲“溫文爾雅無以比擬者”銜。生活在緬甸半壁河山被英國侵吞,國勢日衰的年代,目睹社會之不平。所以雖然他奉命而做的詩文對國王政事備加頌揚,但在其他詩文中卻常流露出不滿。他學識淵博,思緒機敏,很多作品是根據佛本生故事或其他傳說再創作而成的。他敢於比喻、影射,反映人民疾苦,譏諷社會之不平乃至宮中王室的黑暗,加之用詞優美,詼諧生動,不少作品成為傳世佳作。他是位多產作傢。已知知他寫過紀事詩“茂貢”4篇、講道故事詩(詩體佛本生小說)30篇、詩文間雜的書柬——“密達薩”約60篇、劇作7~8部、其他各類詩歌數百首。代表作有取材於514號本生故事的講道故事詩《六彩牙象王》、揭示富人虛偽施舍的密達薩《香艾草油》、反駁對他本人非難與誣蔑的密達薩《回復》、取材於193號本生故事嘲諷淫亂無度宮妃的劇作《巴杜瑪》、借用421號本生故事中一個插曲寫成影射國王與王儲不和的劇作《賣水郎》等。196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還將他列為應予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