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始見於南宋,以明清兩朝最甚,為文化專制之集中體現。

  宋代文字獄始於高宗紹興年間。時秦檜當政,深忌主戰言論,並排除異己。紹興十一年(1141),以誹訕罪將前參知政事李光貶官藤州(今廣西藤縣);十二年前樞密副使王庶以“譏訕朝政”,死於貶所道州;十四年,太學生張伯麟因題壁以春秋事譏諷高宗,被刺刺配吉陽(今海南三亞市崖城鎮);十九年,又有私史之禁,李光父子及官員多人因此再度受禍;二十至二十一年,右迪功郎安誠等先後以“訕謗”之罪處以“編管”;二十二年,又有“四大獄”之案,王庶子之奇、之荀,直龍圖閣、提舉臺州崇道觀葉三省,黃巖縣令楊煒及兄左從政郎楊炬,免解進士袁敏求均被處以“編管”;二十三年,太府寺丞范彥輝因詩致禍;二十四年,湘潭縣丞鄭杞、主簿賈子展,以嘲謔語除名“編管”;二十五年,常州通判沈長卿等因詩獲罪。當時,捕風捉影羅織罪名之事,亦不可勝數,從而形成宋代著名的紹興文獄

  明文字獄始見於洪武七年(1374)。時蘇州知府魏觀將新府衙建於張士誠宮殿舊址,高啟作《上梁文》中又有“龍蟠虎踞”四字,因此觸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諱而被殺。據傳高啟為翰林編修時曾作《宮女圖》詩,諷喻宮闈,為朱元璋所忌,借機報復。此外較典型的文字獄有禦史張尚禮《宮怨》詩案,因詩文能摹寫宮人心事,被殺;僉事陳養浩作詩寫嫠婦哭征夫,頗傷時事,被投水而死。僧人一初止庵作詩,朱元璋疑詩句暗指其用法太嚴,肆意殺戮,二僧皆獲罪。兗州知州盧熊因州印所刻兗字誤類於“袞”,朱元璋疑罵其“滾”,盧熊因此被牽入黨案處死。據傳洪武十七年以後,發生多起賀表、謝箋案。作表箋者多地方儒學教官。因其表箋中有犯忌諱文字,如“作則”,“則”音同“賊”,“取法”音近“去發”,“式君父”音近“失君父”,“法坤”音同“發髡”,“藻飾太平”音近“早失太平”,朱元璋認為暗含詛咒,作表箋者均被處死。因此洪武二十九年禮部專為此頒行謝表式。再如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中,考官因所進試卷中有“一氣交而萬物成”及“至尊者君,至卑者臣”,被認為譏諷朝廷,有兇惡字而獲罪。

  洪武以後,文字之獄仍時有發生。如正統十四年(1449)都禦史張楷以詩獲罪;天順間江西萬安人羅學淵因詩文坐妖言罪論斬;正德間浙江僉事韓邦奇寫詩諷宦官采辦之害獲罪,被斥為民;嘉靖中,都禦史胡宗纘因被誣其所作《迎駕詩》謗詛,革職;天啟間,揚州知府劉鐸以詩諷時政,為魏忠賢逮治。

  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文字獄,主要圍繞皇權專制而發生。清代的文字獄,則在皇權專制基礎上,又增加瞭民族矛盾的內容。清代文字獄,一般以康熙二年(1663)的莊廷􀋢《明史》案為起始,亦有追溯到順治五年(1648)毛重倬等仿刻《制藝序》案的,下限則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賀世盛《篤國策》案。在康、雍、乾三朝的百餘年間,文字獄多達上百起。死於文字獄者,亦數以百計,被株連而判刑者,更不可勝計。

  清代前期文字獄大致有三種情況:①清先世曾臣服於明朝,受官襲爵。入主中原之後,清廷對此段史事諱莫如深,因此,不僅將舊有史籍刊削,禁毀,而且對凡繼續編寫乃至收藏者,則定以“大逆”之罪。莊廷􀋢《明史》案即最典型者。死於此案的多達七十餘人。莊廷􀋢雖案發前即已故世,也被開棺戮屍。②清初為瞭強化滿洲貴族的封建專制統治,對反清及“夷夏之防”思想采用暴力加以打擊。康熙五十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六年(1728)的呂留良曾靜案,為此類文字獄的典型事例。被牽連受害至數百人,《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慘遭殺害,已經故世的呂留良父子等均被剖棺戮屍。③康雍之際,清皇族中權力鬥爭空前激化,史稱奪嫡之爭。清世宗胤禛即位之後,為瞭鞏固已得的勝利,除殺戮奪嫡諸王外,不惜借助文字獄來打擊“黨附諸王”的勢力。雍正四年的汪景祺《西征隨筆》案,以及同年的查嗣庭“維民所止”案、雍正七年的謝濟世註《大學》案、陸生枬《通鑒論》案等,盡管所加罪名不一,但目的皆在於打擊異己。此外,尚有皇帝濫施專制淫威而出現的文字獄,如乾隆四十二年王錫侯編纂《字貫》一書,僅僅因為對《康熙字典》進行瞭議論,忽略瞭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名字避諱,便橫遭斬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