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詩文總集。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李昉宋白、徐鉉等奉詔編撰,雍熙三年十二月(987年1月)編成。1 000卷,另有目錄50卷。入選篇目時限與《文選》相銜接,收錄南朝梁代至晚唐五代作傢2 200餘人,詩文近2萬篇,其中9/10是唐代的作品。入選詩文按體裁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誥等38類,各體之中又按題材內容分為若幹門目。太宗詔書中原定編纂此書的原則是“止取菁英”,故定名為《文文苑英華》。書成後,在真宗景德四年(1007)、大中祥符二年(1009)還曾進行過兩次修訂。

  作為擷取精華的選本,此書篇幅過大,“編次未精”,在編選上有濫收、闕收等弊病。清代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曾批評其中所收唐賦“陳陳相因,量無足觀”。但是北宋初年,承唐末五代戰亂之後,文獻大量散佚,書籍難求。《文苑英華》比較充分地利用瞭北宋初年多方聚集起來的國傢藏書,大量收錄作品,對柳宗元、白居易、權德輿、李商隱、顧雲、羅隱等人詩文或予全卷收入,客觀上起到瞭保存文獻的作用。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著作之淵海”,在文獻輯佚、校勘和考訂方面有很高的價值。明張燮輯宋之問《宋學士文集》中文3卷,清徐樹谷輯李商隱《樊南文集》8卷,幾乎全部采自此書。清代編刻的《全唐詩》、《全唐文》等總集都曾從中輯出瞭大量作品。《文苑英華》成書較早,所錄詩文大多根據唐五代人原集,可靠性強,可以用來訂正傳本中作品的誤收和文字的訛奪。

  此書長時間未能刻印。南宋孝宗時,周必大和胡柯、彭叔夏對它作瞭一次全面的校訂,在寧宗嘉泰中刻印出版。彭叔夏所撰《文苑英華辨證》10卷,就是這次校勘工作的全面總結。此後,在明世宗時曾經重刻。196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文苑英華》,即用宋刻本140卷,配以明刻本860卷影印,編制瞭新的目錄和索引,並附入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清人勞格《文苑英華辨證拾遺》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