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傢通過文藝作品(客體)創造出來並主要滿足接受者(主體)精神需求的一種效用關係。

  文藝價值的生成 作為人類精神生產活動的特殊形態,文藝價值有其獨特的生成系統。由於文學藝術活動旨在創造合目的性的精神價值的形式,所以它不像物質生產著眼於主體對客體的現實的物質改造,也不像其他精神生產,如科學認識活動,著眼於主體對客體的真理性認識和概括;而是著眼於主體對客體的審美把握與審審美價值創造。因此,文藝價值主要體現為審美價值。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審美性的價值認識是文藝審美價值生成的基礎。K.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的需要的外界事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06頁)在人與外界事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價值,其大小、有無,首先取決於人的需要和需要的程度。而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人的需要也不斷擴大與提高,與人對外界事物的價值的發現和認識相契合,外界事物的價值也不斷變化或增大。此外,價值還取決於人對世界及自身的認識能力。認識作為一種思維能力,是人類脫離動物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形成的,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志之一。因而在人與世界的諸種關系中,認識的關系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文學藝術的活動中,作傢、藝術傢對客觀事物的審美價值及其他價值的把握,主要依據他們的價值性認識和審美性認識。價值性認識和審美性認識兩者有共同性,審美認識實質上也是一種價值認識。價值性認識主要是對客體能夠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那部分內容和價值屬性的認識,其主要功能是評價與選擇。但一般性的價值認識側重實用和對善的選擇,而審美性的認識則側重對客體精神性價值的評價和選擇。作傢、藝術傢正是在審美性認識的基礎上發現美、創造美,故審美性認識成瞭作傢、藝術傢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②文藝的價值系統生成,雖與現實世界各種價值交織在一起,但它卻以審美為尺度,對諸種價值進行評價、分析,捕捉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從而與以往積貯在腦海中的表象與眼前的映象相聯系而生成審美意象,形成富有審美意義的藝術世界。因此,體現於文藝價值創造中的主客體關系並不同於其他價值形態的主客體關系。這是因為相對於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實現物質欲求的價值需求來說,文藝所追求的審美價值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價值和更深刻的功利蘊涵,它使人們通過作傢、藝術傢所創造的審美境界,感悟人生,反觀自身,並使心靈獲得凈化、豐富與升華。因此,文學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既具有人類實踐活動的普遍特性,即主體隻有通過對客觀世界本身的正確認識才能獲得實踐的自由,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又具有不同於物質生產的特殊關系,即藝術創造主體對客體的把握主要不是著眼於客體本身固有的屬性,而是著眼於它與主體需要的關系和意義。此外,審美價值關系區別於一般價值關系,還表現在它用審美尺度去改造和整合其他價值關系,使藝術的審美價值達到真善美高度統一的至境。

  文藝價值的實現 文藝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閱聽人的接受活動來完成的。比如,閱讀過程中,讀者通過對文本符號的解讀而進入到作品的內在空間,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展示的審美價值關系,同時也更為鮮明地感受到作傢作為創造者在整個文本構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他把自己對生活對自身以及對人類審美理想的深入理解與創造性表達巧妙地傳達給讀者,使他們在認識生活真相的同時無法回避來自作傢的傾向性價值觀念塑造。對於讀者來說,這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因為作傢使用的武器是審美方式,它以情感為先導和基本范式,引人入勝又潛移默化,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因此,進入任何一個成功的文學文本,便意味著一次心靈洗禮的開始,其結果是,讀者或認識生活或受到教育或獲得愉悅,或在整體上感受到審美的美妙靈動與深刻啟示。

  閱聽人不會僅僅被動地接受文藝價值。由於文藝作品建構瞭一個符號化的空間,由於藝術傢在其作品中會有意設置一些“空白”,所以,閱聽人接受作品的過程實際上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填空”的過程,是閱聽人在文本的引導下完成對文藝作品的二次創造的過程。現實中的閱聽人在接受活動中成為審美主體,他們在接受過程中擺脫對既有生活的適應、偏見和困境,心靈受到沖擊與洗滌、提純與升華,並使文藝價值獲得實現。經過這樣一個實現和新的生成過程之後,文藝價值便真正轉化為社會所不可缺少的審美、文化價值。

  文藝價值的二重性 文藝價值具有功利性和超功利性。文藝價值首先體現為審美價值,即超功利性;但文藝價值又往往與政治宣傳價值、道德教化價值、商品價值等糾纏在一起,具有某種功利性。例如,在抗日戰爭年代,文藝的內容與形式都要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這一總的宗旨服務,文藝作品在體現審美價值同時又體現出明顯的政治宣傳價值。文藝作品的功利價值與超功利價值往往是相互滲透的。從價值論的層面看,把文藝的本質看作是審美意識形態,即體現瞭文藝價值的二重性。

  最早論述到文藝價值二重性的人是馬克思。馬克思在談到藝術生產時認為,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大部分的藝術生產變成瞭商品生產,即純粹為交換進行的生產。藝術品成為可以出賣的商品,創作和演出成為資本傢賺錢的一種手段。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藝術傢的地位雙重化瞭。在中世紀,作傢、藝術傢或者直接依附於某一統治集團,或者像其他從事精神生產的醫生、教士一樣,頭上環繞著一圈受人尊敬的職業的靈光。但是資本主義掃除瞭這一職業的靈光,“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瞭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頁),藝術傢的身份因此雙重化瞭,他既是藝術傢,又是雇傭勞動者。即“演員對觀眾來說,是藝術傢,但對自己的企業主來說,是生產工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第443頁)。這裡,馬克思指出瞭在商品社會條件下,作為精神自由活動創造者的作傢、藝術傢與作為受制於剩餘價值規律的生產勞動者的矛盾。這一矛盾延伸到文藝創作中,意味著文藝價值必須服從於商品交換價值。因為在商品生產中,資本傢重視的不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和滿足人的需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影響和表現在藝術生產上,意味著藝術傢往往把作品的交換價值放在首位,而把作品的審美價值或放在次要地位,或破壞瞭作品的審美價值構成。

  文藝價值與文藝的社會功能 文藝價值的復雜內涵在文藝接受過程和文化活動中具體體現出來,便形成瞭文藝的社會功能。文藝的社會功能即文藝的社會作用與影響,對應著文藝的價值內涵。從整體上看,文藝的作用是審美作用,但一般認為它可以以三種方式體現出來,即認識作用、教育作用與娛樂作用。

  文藝的認識功能,即文藝幫助人們獲得多方面社會和人生知識,豐富人們的生活經驗,加深人們對社會規律和人類行為理解的功能。文藝之所以具有認識功能,根源在於文藝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並且它反映的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生活。文藝的教育功能也就是文藝作品影響人們的思想情感、凈化人們的心靈、增強人們改造生活勇氣的功能。這是長期以來最為人們重視的文藝功能。人們把文藝的有用性發揮到極致,賦予它載道明理、勸善懲惡、經夫婦、成孝敬、移風俗、厚人倫、美教化、動天地、感鬼神、改良社會、影響群治,幾乎無所不能的強大的教化作用。文藝的教育功能根源於文藝反映生活時滲透著創作主體強烈的思想、情感傾向。文藝的娛樂功能則是文藝作品給人們情緒的激動與感覺的快適,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的功能。娛樂價值最根本的成因在於文藝是按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文藝要引發美感,必須塑造形象,形象的事物的重要特性就是訴諸人的感性,使人在感性愉悅中直觀感性事物,產生情緒反映。因此,文藝的娛樂價值是審美價值的構成基礎,也是文藝與人產生直接親和力的重要基礎。總之,在文學實踐中,並非所有文本都同時具有認識、教育和娛樂功能並能做到三者的最佳組合,對三種功能的不同側重和體現程度,決定著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分量,隻有最優秀的文本才能實現三者的統一,才能產生正確的認識價值和積極的教育價值,也才能使人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中完成對它們的接納,最後在精神層次上,獲得審美的啟迪與激勵。

  

推薦書目

 斯托洛維奇 L.審美價值的本質. 凌繼堯, 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陳傳才, 周文柏. 文學理論新編.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

 董學文, 張永剛. 文學原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