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鑒賞者在接受作品時,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願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文學鑒賞進入高潮階段的重要標誌。

  共鳴現象的產生,要有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但如果作品僅僅引起鑒賞者屬於情感評價性質的喜愛,或屬於理性判斷性質的理解還不夠,還要有第二個條件,即鑒賞者的期待視野中必須含有與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見解與情感體驗。就接受主體而言,產生共鳴主要有三三個原因:①鑒賞者期待視野中的思想觀念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觀念相通。比如,唐代詩人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曾引起瞭歷代無數讀者的共鳴,就是因為詩句反映瞭人民大眾的心聲,深刻地揭露瞭封建剝削制度的腐朽和黑暗。②鑒賞者期待視野中的情感經驗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經驗的相同或相似。比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艷曲驚芳心》寫黛玉聽到《牡丹亭》的戲文“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院”時,心痛神癡,潸然淚下,產生瞭深深的共鳴。便是因為黛玉與杜麗娘之間有著相同的“愛而不得其愛”的情感體驗之故。③鑒賞者期待視野中的意志願望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願望的相近。比如,現代的年輕讀者,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讀著田間的詩“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瞭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也會熱血沸騰,靈魂震動。因為讀者和作者,盡管處於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經歷,但在追求民族獨立,保傢衛國的願望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共鳴與一般的文學鑒賞不同。一般的鑒賞大都停留在對作品形象的感受、體驗和認識階段;共鳴則是作品表現的思想感情與鑒賞者的思想感情的感應與交流。一般鑒賞獲得的喜愛可以是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共鳴中獲得的喜愛或審美愉悅,除瞭比一般鑒賞活動中的情感更為強烈外,還集中表現於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對鑒賞者心靈的震撼。

  共鳴是文學鑒賞中一種特殊而又有重要意義的現象,是文藝作品自身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隻有通過引起眾多接受者的共鳴,才能真正發揮其認識、教育、審美之類的社會作用。與之相關,文學鑒賞活動中的共鳴,也是判定一部作品價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但因共鳴的產生取決於接受者期待視野與作品內涵的關系,這便又決定瞭共鳴作為作品價值標志的復雜性。有些“陽春白雪”之作,由於受制於讀者的期待視野,有可能導致“曲高和寡”。也有一些作品,思想藝術層次不高,但因在某些方面契合瞭讀者的期待視野,也可能在一定的接受者范圍內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