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期刊。月刊。1946年1月10日創刊於上海,鄭振鐸、李健吾主編。刊名寓意在抗日戰爭勝利之際,開創“文藝復興”的新局面。該刊兼收創作、評論與翻譯,提倡為人民、為實現民主而寫作。在悼念聞一多犧牲及紀念魯迅逝世十周年、聞一多逝世一周年時,都出有專號和特輯,發表文章抨擊醜惡現實,呼籲人民民主。1947年11月出至第4卷第2期後停刊,共出20期。自1948年9月至1949年8月,又陸續出版《中國文學研究專號》3冊。在刊物上發表作品的作傢眾多,有茅盾、郭沫沫若、葉聖陶、景宋(許廣平)、馮雪峰、臧克傢、師陀、沈從文、沙汀、艾蕪、蹇先艾、靳以、周而復、吳祖光、蕭乾、路翎、汪曾祺等人。巴金的《寒夜》、錢鐘書的《圍城》、李廣田的《引力》,都曾在該刊連載,引起廣大讀者關註。登載的劇本有曹禺的《橋》,楊絳的《風絮》,李健吾的《青春》,丁玲、陳明、逯斐的《窯工》等。另外刊物發表的書評、作傢回憶錄等,對瞭解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有一定價值。出版的三冊“專號”上曾發表聞一多的遺著《伏羲與葫蘆》,刊登瞭郭紹虞、餘冠英、朱自清、吳晗、吳曉鈴、趙景深、馮沅君、王瑤等人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論著,季羨林、王統照關於中外文化交流,唐弢關於新文學研究的論文,都頗有學術價值。

《文藝復興》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