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學的觀點、理論為指導,運用社會學的原理、方法,從文學與社會的總體關係出發,多方面、多層次地研究政治機制、經濟結構、意識形態與文學藝術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諸如各種文學現象產生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條件,文學內容的確立、承襲、傳播、接受,文學作品傳播的運作機制、手段方式,文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是介乎文藝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又稱文學社會學

  文藝社會學作為一個學科產生得較晚,但文藝社會學學的思想萌芽很早就產生瞭。在西方,古希臘人的模仿說(亞裡士多德認為文學是對“行動”的模仿,柏拉圖認為文學是對“理式”的模仿),賀拉斯的寓教於樂說,達·芬奇的第二自然說,W.莎士比亞關於戲劇應該是時代演變的模型的見解,都屬於這個范疇。17世紀的N.佈瓦洛,18世紀的J.W.von歌德、D.萊辛、D.狄德羅、文克爾曼、J.G.von赫爾德都十分重視文學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問題。在中國,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孟子的“知人論世”說,都觸及瞭文學與社會的關系。王充在《論衡》中特別強調文學的社會價值:“為世用,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篇無補;皆為用,則多者為上,少者為下。”此外,崇尚“美刺”、追求“與政通”、主張“文以載道”等文學批評傳統,都表明中國古代文論具有強烈的社會學取向。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社會學角度的批評是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文藝社會學誕生的標志是1800年法國作傢斯達爾夫人(1766~1817)《從文學與社會學制度的關系論文學》的發表。如題所示,它關切的焦點是文學,但審視文學的角度卻是“文學與社會學制度的關系”。這是批評史上第一次自覺地透過文學與社會學的關系考察文學現象,因而意義重大。就具體操作而言,斯達爾夫人著重探討瞭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對文學的內在影響,主張把歐洲文學劃分為北方文學和南方文學兩大類。沿著這個思路,19世紀法國藝術史傢H.丹納在其《英國文學史序言》、《藝術哲學》中提出瞭著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元素說,並以之分析歐洲文學產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德國藝術史傢格羅塞《藝術的起源》中主張研究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的“文化背景”,並在探討藝術起源的過程中著重探討瞭原始藝術與原始社會的關系。此後,德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傢F.梅林在《萊辛辯偽》中,俄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傢G.V.普列漢諾夫在《藝術與社會生活》、《沒有地址的信》中,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系統而深入地考察瞭藝術與社會生活的復雜關系。法國的馬克思主義者P.拉法格的《浪漫主義的根源》、《雨果傳說》、《革命前後的法國語言》也強化瞭文學的社會學之維。

  當代文藝社會學日益繁榮,主要表現在:流派眾多,如馬克思主義學派、法國的波爾多學派、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等;除與哲學、史學、倫理學的傳統關系外,與其他新興學科相互滲透、關系密切,如法學的某些法律概念(如“著作權”)的引入,可以幫助深入理解藝術作品的“獨創性”概念。

  

推薦書目

 埃斯卡爾皮 R. 文學社會學. 符錦勇,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8.

 西爾伯曼. 文學社會學引論. 魏育青, 於訊, 譯.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88.

 李益孫. 馬克思主義文學社會學原理.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2.

 SILBERMANN A.Einfuhrung in die Literatursoziologie. Munchen: R. Oldenbourg,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