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書寫符號,人與人之間交流資訊的約定俗成的視覺信號系統。這些符號要能靈活地書寫由聲音構成的語言,使資訊送到遠方,傳到後代。

  文字的先驅 文字起源於圖畫。原始人用圖形來表達意思,通常稱為“圖形文字”。這種圖形雖然能交流資訊,但是跟語言並無聯繫,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文字(圖1)。

  表示意義的圖畫要發展到跟語言相結合,,能夠完整地書寫語言,這才成為語言的有效記錄,即成熟的文字。許多民族都創造過原始文字,但是隻有極少幾個民族的文字發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隻能寫出實詞,不能寫出虛詞,閱讀時要由讀者自行補充,這是不完備的文字。大多數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經成熟瞭的符號系統,再加以修改補充,書寫自己的語言。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 名副其實的文字有3種主要類型: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文字。這3種類型代表文字發展的3個階段。

圖1 文字的先驅,意為:漁王率五舟,各乘若幹人,歷三日,渡湖,安抵對岸

  如果每一個詞用一個符號來表示,那就需要許許多多的符號,而抽象詞仍舊難於寫出,這樣的文字是不切實用的。解決的辦法是,把一部分詞符改成隻表音,不表意,夾在詞符中間,那就成為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這是最早達到成熟程度的文字類型。

  用漢字書寫的中文,基本上屬於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類型。在古漢語中,表示實詞的漢字大都是詞符,表示虛詞以及擬聲和譯音的漢字是音節符號。例如,原來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詞符,後來借來表示虛詞的“其”,就成為音節符號瞭。又如,“叮當”、“可汗”都是音節符號。

  漢字和假名混合體的日文是典型的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其中漢字大都是書寫詞根的詞符,假名是書寫詞尾、助詞等的音節符。假名是從漢字變化出來的(圖2)。

圖2 日文假名

  音節文字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如果丟掉瞭詞符,全用音節符,那就成為“音節文字”。音節文字隻要用數目有限的符號,就可以完備地書寫語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運動,主張不用漢字,全用假名。這個主張如果實現,日文就成為音節文字瞭。

  埃塞俄比亞文字(近代體稱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種現行的音節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號代表相同的輔音,附帶微小的筆畫變化表示元音,成為音節符號(圖3)。

圖3 阿姆哈拉音節字母

  有些音節文字,不管元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號來表示。好比ka、ki、ku 都寫成k。這樣就產生瞭所謂“輔音字母”。它是從音節符號向音素(音位)符號演變的中間形態。

  公元前11世紀的比佈魯斯字母是現存最早的已經解讀的輔音字母,可以說是字母的老祖宗(圖4)。

圖4 比佈魯斯字母

  從字母的老祖宗間接傳下來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應用比較廣泛的輔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樣的幾個字母寫在一起,要求讀者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而讀成不同的詞。這很像用字母來縮寫語言,雖然書寫省事,但閱讀太不方便,所以後來又在輔音字母上加幾個點表示元音(圖5)。

圖5 阿拉伯字母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元音的方法有3種:①用獨立的符號表示元音,例如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連接的分音符號表示元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號連接在字母上表示元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

  嚴格意義的“字母文字”,既有輔音字母,又有元音字母。創造元音字母是希臘人的貢獻。他們在公元前8世紀傳入輔音字母,把其中幾個改為專門表示元音,其餘仍舊表示輔音,但是不再附帶元音。這好比原來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現在用k、a、i、u幾個字母分別寫成k-a、k-i、k-u。這樣就產生瞭“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書寫時要把音節分析成為輔音和元音,在閱讀時要把輔音和元音拼合成為音節。這是完備的拼音制度(圖6)。

圖6 希臘古典字母

  完備的拼音制度的產生,使文字歷史進入新的階段。一切語言的聲音,如果分析成為音素(音位),一共隻有幾十個基本的輔音和元音,隻要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寫出。跟音節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號數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靈活。但是文字記錄語音總有遺漏,例如重音、句調、節奏等等,字母文字還是不作表示。

  文字的表達方法 從單個符號來看,文字有3種基本的表達方法:表形(象形)、表意(會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諧聲)。具體的文字,往往混合應用幾種表達方法,而以一種或兩種方法為主。

  原始圖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也夾用表意方法,例如用點或短線表示數目,所以又稱形意文字(圖1)。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兩種方法,所以又稱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間一般還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隻有區別功能的所謂“定符”。從廣義來看,區別功能也是一種表意功能。

  文字的體式變化 體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體式都是不斷變化的,可是成熟瞭的文字就變化很慢。現存資料開始於5 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圖形符號,主要用於碑銘,稱為聖書體。這些圖形符號大部分已經失去表形性質,成為表意或表音符號。中期由於用軟筆在紙草上書寫,體式變為草書筆畫,丟掉瞭圖形的外表,主要用於書寫經文,稱為僧侶體。晚期筆畫大為簡化,主要用於寫信和記賬,稱為大眾體。3種體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結構相同(圖7)。

圖7 古埃及文字演變舉例

  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蘇美爾文字,可能更古於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早期也是以圖形符號為主,後來由於在軟泥板上用硬筆壓刻成字,符號變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短線條,類似楔子,稱為楔形字(又稱釘頭字)。楔形字的筆畫漸漸變得越來越簡。這種以泥板為紙張、用壓刻方法書寫的奇特文字,以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傳播到四周的民族,寫成各種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倫和亞述的文字,在歷史上曾經是西亞的國際通用文字(圖8)。

圖8 楔形字演變舉例

  以上兩種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都在一兩千年前被廢棄瞭。同類型的中國漢字,從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 300年以上的歷史,也經過多次體式變化,甲骨文、金文變為大篆、小篆,再變為隸書、楷書,同時又有行書、草書,但是基本結構未變。它屹立數千年,應用到今天。

圖9 瑪雅文字

  文字的主要發源地,除北非、西亞和東亞以外,還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那裡的瑪雅文字有別致的圖形符號,但是也已經失去表形功能,成為以音節符號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遺物是公元328年的刻碑。瑪雅文字到16世紀被廢棄(圖9)。

  字母的傳播 文字隨著文化,尤其是宗教傳播四方。字母在比佈魯斯形成以後,由於簡便好用,不脛而走,無遠勿及。在向東傳播的路線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統。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這一系統的一種晚期變體。自成系統的印度各種字母,流傳於印度各邦、東南亞各民族和中國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統可能也是從阿拉米系統分化演變而來。在向西傳播的路線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統,它變成希臘字母,又變成西裡爾字母(一種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東正教國傢用西裡爾字母,天主教國傢用羅馬字母。在過去的300年中,隨著西歐國傢的大擴張,羅馬字母傳播到非洲、美洲和亞洲許多國傢,成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廣的字母。

  

推薦書目

 伊斯特林 B A. 文字的發展. 杜松壽, 譯.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6.

 DIRINGER D. The Alphabet: A Key to the History of Mankind. 2nd and rev. ed.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