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語言的有計劃地發展,以適應現代需要為目的。又稱語文現代化。文字改革運動始於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新興國傢需要建設和改革語文,興起一門學問,稱作語言計畫,又譯語文規劃,研究語文發展的規律和具體問題。

  中國的文字改革 漢族的文字改革又稱漢漢字改革。清末以來,經歷瞭 切音字運動 、國語運動、白話文運動、 註音字母運動 、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手頭字運動。這一系列運動的要求可以歸納為4個方面:語言的共同化、文體的口語化、文字的簡便化和表音的字母化。

  語言的共同化 方言復雜的漢族,需要一種大傢通用的共同語。孔子時代有雅言,後來歷代有通語,明清時代有官話。但是一向以方言為主、官話為副,文字相同、讀音各異。官話沒有嚴格的標準音,使用者隻有少數人,主要是官吏和行商。現代社會需要標準明確的規范化共同語,普及共同語是實行全民義務教育和建設現代化國傢的基礎工程。民國初年,嘗試以多數省份的漢字共同讀音為標準,1924年改為以一般北京人的語音為標準。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把國語改稱普通話,定義為: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1982年憲法規定,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臺灣仍稱“國語”,1945年後普及瞭“國語”。新加坡改稱華語,獨立後在華人中間普及瞭華語。

  文體的口語化 文明古國都有書面語(文言)和口語(白話)的矛盾,阻礙思想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清末維新運動改良派人士提出“我手寫我口”。1919年掀起以白話文運動為先導的五四運動。白話取代文言成為文學的正宗。20世紀50年代,“等因奉此”的公文程式改為口語格式。報紙的半文半白“新聞體”改為大眾容易看懂的白話文。直行排印改為橫行排印,以便配合科技術語和數學公式。

  文字的簡便化 漢字筆畫繁、字數多、讀音亂、檢索難,清末開始提倡簡化漢字,要求定形、定量、定音、定序。①定形:異體字要統一,印刷體和手寫體要接近,要以清晰、易認、易寫的簡體字為規范。上海在1935年掀起手頭字運動,選定300多個手頭常寫的簡體字,在15種雜志上公開使用。同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包含324個社會上比較通行的簡體字,但次年遭到反對就收回瞭。1956年國務院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簡化字初次得到正式推行。方案規定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後來類推成為《簡化字總表》,共2 235字。簡化字大都是“古已有之”,這時候把俗體提升為正體,在中國大陸已經普遍應用於教科書、報紙和雜志。但是馬路兩旁招牌等的所謂社會用字仍繁簡並用,沒有統一。②定量:字數太多,字無定量,是漢字難學難用的主要原因。在難以減少字數的情況下,可以用分層方法,降低學習和使用的難度。分為常用漢字(3 500字)和通用漢字(7 000字)兩個層次,前者用於小學教育,後者用於一般出版物。此外,罕用的漢字則多用於古籍等出版物。③定音:民國初年,開始實行漢字的讀音統一。字典一律用字母註明標準讀音,代替反切。後來進行普通話審音工作,統一異讀詞的讀音。④定序:部首法和筆畫法都難於適應自動快速檢索的需要。1918年公佈註音字母後,開始利用音序法。1958年公佈《漢語拼音方案》後,一些大型出版物也采用拼音字母音序法排列正文。

  表音的字母化 漢字積累到6萬之多,十分需要一套理想的註音字母。反切法不利於識字教育。1918年制訂以古漢字為基礎的註音字母,開始表音的字母化。1928年公佈“國語”羅馬字,采用國際通用字母。1958年公佈《漢語拼音方案》,繼承和更新“國語”羅馬字。1982年《漢語拼音方案》得到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通過,成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 7089)。

  少數民族文字的創造和改革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使用30多種文字。20世紀50年代以來,給沒有文字而需要文字的民族創制文字,對應用不便的文字進行修訂或改革。壯族的拉丁字母新文字已經印上人民幣。

  世界諸國的文字改革 主要有以下國傢:

  日本 實行文字改革早於中國。相傳公元4~5世紀漢字傳入日本。8世紀,日本利用漢字書寫日語,形成萬葉假名。10世紀,簡化漢字成為片假名平假名。15世紀,形成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一直用到今天。1868年明治維新,進行文字改革:普及國語,文學文體從文言改為白話,假名規范化,制訂日語羅馬字,整理漢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日本投降,實行語文平民化:公文口語化;減少漢字,1981年規定常用漢字1 945個,法律和公文用字以此為限,此外用假名代替;簡化漢字筆畫,在1 945個常用漢字中,簡化瞭665個;推行日語羅馬字,1954年重新公佈日語羅馬字訓令式,並於1989年得到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成為書寫日語的國際標準。日文從漢字中間夾用少數假名,變成假名中間夾用少數漢字。在電腦上,從1980年起,使用假名自動變換漢字的智能新技術,完全不用字形編碼。

  朝鮮半島 公元1~3世紀,高句麗首先接受漢字文化,並傳給百濟和新羅。7世紀起,利用漢字書寫朝鮮語,稱為吏讀。1444年,李朝世宗創制朝鮮字母,刊行於《訓民正音》,又稱諺文。有音素字母28個,疊合成大量音節組合字,現代使用的約3 500個。19世紀後期通行漢字和諺文的混合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南北分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方)在1948年廢除漢字,全用諺文。韓國(南方)繼續使用漢字、諺文混合體,1972年公佈教育用字1 800個。

  越南 公元前2世紀,漢字傳入越南,長期作為正式文字。10世紀以後,民間創造越南方塊字,稱喃字,用以書寫越南語。17世紀,西歐傳教士來到越南。葡萄牙傳教士設計的一種越南羅馬字,經法國神甫羅德修訂,起初在教會使用,1885年起在越南南方推行,1910年法國殖民政府明令在越南全國推行。1945年越南獨立,規定越南羅馬字為越南的正式文字,稱國語字,從此廢除漢字。

  印度 殖民地時期以英語為行政和教育語言。1947年獨立後,規定印地語為唯一法定國語。另有11種法定的以邦為范圍的邦語言。此外,梵文和烏爾都語是不限地區的法定語言。一共有14種法定語言(後又增加4種邦語言)。英語沒有法定地位,但是普遍流行,成為事實上的全國性的紐帶語言。

  馬來西亞 15世紀以前接受印度文化,以變體印度字母為文字。15世紀以後,信奉伊斯蘭教,文字采用阿拉伯字母。1867年英國建立海峽殖民地。馬六甲海峽的“寥內–柔佛”方言發展成為標準馬來語,通行於海峽和東印度群島。1904年英國用拉丁字母書寫馬來語,代替阿拉伯字母,行政和教育則用英語。1957年馬來亞獨立,1963年成立馬來西亞。1969年將標準馬來語定名為馬來西亞語。

  印度尼西亞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海峽商業,1704年統治全爪哇,1800年建立荷屬東印度,19世紀末統治整個東印度群島,以荷蘭語為官方語言。1927年改革拼寫法,跟馬來西亞取得一致。1928年印尼的革命“青年大會”采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標準馬來語作為印度尼西亞語,代替荷蘭語。

  新加坡 1965年獨立,規定4種官方語言:英語為全國官方語言,華語為華人的官方語言,馬來語為馬來族的官方語言,塔米爾語為印度人的官方語言。新加坡采用簡化字和漢語拼音。

  菲律賓 1380年伊斯蘭教傳入菲律賓南部島嶼,穆斯林學習阿拉伯文。1565年菲律賓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官方語言用西班牙語。1898年菲律賓歸美國統治,英語開始代替西班牙語。1935年菲律賓成立自治政府,采用拉丁字母書寫的他加祿語為菲律賓語,與英語並用。1974年實行雙語制度,英語用於自然科學。

  東非國傢 東非海岸流行斯瓦希裡語,18世紀采用阿拉伯字母書寫。德國東非殖民地改為拉丁字母,用於低層的行政和教育語言。英國接管東非文字一仍舊貫。肯尼亞1963年獨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1964年建立。兩國都有多種語言,但是沒有一種適合用作國傢共同語,於是采用斯瓦希裡語作為兩國的共同國語,同時使用英語。斯瓦希裡語又是烏幹達、盧旺達、佈隆迪和剛果(金)的廣播語言。

  土耳其 1923年,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成立新的土耳其共和國,政教合一改為政教分離,進行一系列反神權和反封建的世俗化和現代化改革。1928年廢除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震撼瞭整個伊斯蘭教世界,開啟瞭後來的國際拉丁化運動的先河。

  蘇聯 十月革命後,俄文進行正詞法改革,廢除幾個不必要的字母。在土耳其文字改革的影響下,蘇聯的伊斯蘭教加盟共和國,由阿塞拜疆帶頭,廢除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很快擴大到蘇聯的其他民族,在蘇華僑也設計瞭拉丁化中國字,形成拉丁化運動,得到列寧的支持。後來,斯大林把拉丁字母都改成俄文字母。

  以色列 1948年建立以色列國,恢復已經死亡的希伯來語和方塊字母,作為以色列的國傢圖騰。這是語文復古的特殊例子。

  德國、奧地利、瑞士 1998年,三國合作成功地改革瞭德文的正詞法。

  英國、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批英國學者提出改革英文正詞法,英國國會沒有通過。英國教會把17世紀英王欽定英語《聖經》改譯成為便於朗讀的現代英語。美國實行瞭英語商業文件的文體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