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西方現代文明發生、形成和演變的原因、動力及過程的學說。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社會學傢N.埃利亞斯。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埃利亞斯的《文明的進程》一書是其形成標誌。該理論長期處於邊緣地位未受到人們的重視。直至70年代,隨著結構功能主義統治地位的日漸衰落以及《文明的進程》一書的再版,才重新被人們發現和關註,成為西方許多大學攻讀社會學,特別是歷史社會學的必修課。

  文明進程理論涉及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人類學、人種學等多學科,是以社會學為主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理論。它認為今天所謂西方“文明人”特有的行為方式,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一種長期演化過程的結果。西方人是由社會上層至下層逐步走向現代文明的。這種文明進程的動力機制是作為人類本性的競爭。競爭導致社會經濟分化或職能分工的復雜化。復雜的分工相互關聯,彼此依存,人們處於一種錯綜復雜的網絡之中。它要求人在采取行動時要有所顧忌,這種顧忌慢慢成為自動化的自我調控機制,變成人的個性結構因子。沖動的、本能的、情緒的行為逐步為經過調控的、自我強制的行為所代替,人類行為日益理性化。

  文明進程理論不僅描繪瞭現代西方社會心理發生和社會發生的基本軌跡,也揭示瞭作為文明進程這兩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社會的禁律和制裁,即外在的強制要想長期發揮作用,就必須實現外在強制向自律轉變,即內化。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施加的強制愈益鮮明地變成個人的自律,表現為“良心”、“理性”的“超我”的結構也愈益鞏固。鞏固的“超我”又會使自律機制持久發揮作用。從長期看,這兩方面是不斷演化的。人的情感和情感控制結構朝著控制越來越嚴格、越來越細膩的方向發展,社會形態也朝著國傢調控和社會整合不斷穩固的方向發展,二者的長期變化是同一方向的。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朝更高水準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演進。

  與美國社會學傢T.帕森斯的理論不同,文明進程理論否認靜止是社會系統的常態,把變化看成社會的常態。反對把個人與社會割裂開來的觀點,認為人生來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人組成瞭各種各樣的群體和社會。超然於社會之外的個人和超然於個人之上的社會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以埃利亞斯為代表的文明進程理論對史學和歷史社會學以及社會學方法論有很大影響,其跨學科的研究模式為21世紀社會學指明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