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總和。文明是社會歷史進步和人類開化狀態的基本標誌。文明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在中國古代文獻《周易·乾·文言》和《尚書·舜典》中,分別有“天下文明”和“睿哲文明”之說,意為文采光明和文德輝耀,形容國傢和社會面貌的開化、光明。清代李漁的《閒情偶寄》中講到“辟草昧而致文明”,指的是人類由大荒暗昧進入開化光明。“文明”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ivilis”,意思是公民的、國傢的,用以表示人、社會和國傢傢的進步狀態。在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伏爾泰、C.-L.de S.孟德斯鳩、J.-J.盧梭等人都使用過“文明”一詞。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文明”做出科學的解釋,指出“文明”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標志,是表明社會進步的概念;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活動的成果。

  在人類逐漸脫離狹義動物界的漫長過程中,文明開始發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文明經歷瞭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發展歷程。原始文明時代,人們主要依靠采集現成的天然產物,以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需要。這個時期人類沒有專門的精神生產,精神生產的因素包含在原始的物質生產活動中,文明處於萌芽狀態。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逐漸學會瞭對天然產物進行加工,發明陶器,出現栽培、動物飼養,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以後,開始相互交換自己的產品,產生瞭手工業和商業。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開始分離,精神生產相對獨立出來,出現瞭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科學等社會意識形式,人類社會也由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文藝復興以後,人類則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文明是一個具體的歷史范疇,不同社會有不同的文明。從人類存在的整個歷史來看,以往任何社會文明的出現都具有人類進步的意義,所有人類經歷的一切階級社會都是人類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有機環節。在人類歷史由地域歷史、民族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全球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過程不斷向縱深發展、國際交往日益加強的今天,每一個社會或國傢的文明都已經超越瞭單純“自為”的意義,人類文明進入空前的交流和整合時期。文明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價值意義上的必然歸宿,內在地蘊含著肯定的一面,具有某種超歷史、超地域的因素。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人類文明的“人類性”因素逐步顯現出來。

  文明的發展有其歷史的繼承性、民族的特殊性和人類的整體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明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新的文明總是產生於原有文明的土壤之中。因此,文明發展的程度可以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就文明存在的方式而言,它在多數情況下是以民族國傢的形式存在的。但從人類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文明又具有全人類性,今天的人類文明是以往人類文明的整合,並且這種趨勢將會隨著全球化的擴展而日益增強。在文明研究中,需要把個案研究和“人類整體模式”研究結合起來,重視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善於從全球視角去理解文明,推動文明,吸納文明,從而使我們始終處在文明進步之中。文明的果實來自於創造它的社會和人,因此社會及其成員的全面發展就成為衡量文明本身的有效尺度。全球文明發展到今天,為人類提供瞭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使人的生存境遇有瞭很大的改善,人類獲得的發展和自由也相對增多。但是,由於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階級壓迫、民族壓迫、不同社會制度的差異與分歧限制著現代文明真正服務於全人類的利益,以及充分展現其全人類的性質。共產主義理想的最終目的是解放全人類,因此在未來人類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文明發展的前景將會更加廣闊,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會逐步實現,人類歷史從此進入真正高度文明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