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種歷史悠久的中等學校。其前身為中世紀的城市學校和拉丁語學校等,形成於人文主義運動時期,後在德國及一些西歐國傢普遍設立。學制通常為9年,學習的課程包括宗教、拉丁語、希臘語、音樂、數學、邏輯、修辭學、歷史、地理和希伯來語。19世紀初,K.W.von 洪堡在普魯士進行教育改革,宣導新人文主義教育理想,文科中學地位提高,以教授古典語言及其他人文主義科目為特色,奉行人格發展和人文修養的培養目標。1812年建立畢業考試制度,畢業證書逐漸漸成為進入大學的基本要求。文科中學成為壟斷大學門徑的精英機構,也因其較高的培養質量而聞名。

  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文科中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式更加多樣。但在納粹統治時期,不但數量大幅度減少,而且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也被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恢復瞭文科中學的傳統,民主德國則放棄這一學校形式。1990年兩德統一後,東部各州恢復瞭文科中學。從20世紀50年代起,文科中學已失去其原來的含義,因而在漢語中通常被譯為完全中學。

  完全中學是德國中等教育中一種學校類型,學制因州而異,9年或8年,畢業生獲得完全中學畢業證書,並因此獲得進入大學學習的權利。完全中學提供普通教育,開設科目包括德語、數學、現代外語、自然科學、歷史與社會知識、經濟與法律、宗教與倫理、藝術與體育。但不同類型的完全中學課程也可以有所側重,如側重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經濟或體育等。完全中學分為兩個階段,前6年為中學第一階段,後3年為第二階段。完全中學的學生大約占中學生總數的1/3,大多數學生來自中產階層和上層傢庭,大多數畢業生通常進入大學以及高等專科學校接受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