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末出現的散文的近代化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梁啟超首先提出“文界革命”口號並率先變革文體,產生廣泛影響,形成報刊文章變革潮流。文界革命是在近代前期散文演變基礎上發動的。鴉片戰爭前後,龔自珍、魏源、馮桂芬等宣導經世文風,把散文創作引向面對現實、揭露時弊、議論改革的方向;行文則稱心而言,散偶兼用,突破瞭桐城派古文禁忌。隨著西方出版技術和近代報刊傳入,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人開始創辦報刊。>王韜在他所創《循環日報》上,“以所見達之於日報”,“往往下筆不能自休”(《弢園文錄外編自序》),開創瞭一種報章文體。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創辦《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湘報》等,縱議國勢,抨擊舊政,傳播西學,倡言變法。尤其是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議》等文章,氣勢充沛,不拘陳規,號稱“時務文體”。

  1899年底,梁啟超在《夏威夷遊記》中首次提出“文界革命”。1902年再次強調“文界宜革命久矣”,主張以“流暢銳達之筆”,“播文明思想於國民”(《紹介新著〈原富〉》)。文界革命的宗旨,就是將“古來誤謬之理想,摧陷廓清”,“取萬國之新思想以貢於其同胞”,進行思想啟蒙,“造成一種新國民”;同時,把近代思想、言論、出版“三大自由論”和“國民”意識引進報章文體觀。他在《清議報》、《新民叢報》發表的《中國積弱溯源論》、《過渡時代論》、《少年中國說》和《新民說》等,沖破古文義法的束縛,“縱筆所至不檢束”,大量運用新名詞和俗語,而又平易暢達,把理性剖論和強烈的感情抒發結合,被稱為“新文體”。這種思想新穎、“別有魔力”的新文體,在新進青年中引起極大反響,一時風靡海內。報刊文章多模仿梁啟超的文風。一批革命派宣傳傢如鄒容、陳天華、柳亞子、高旭、金天翮等也運用新文體宣傳反清,從而使文界革命更廣泛地展開。尤其是鄒容的《革命軍》,把新文體的特征和長處發揮到極致。文中充滿瞭當時最新的思想、最新的語言,感情熾熱,氣勢磅礴,文字則淺近直截而生動,極富感染力、鼓動力,產生瞭巨大的社會影響。

  文界革命也推動瞭報刊文章樣式和語言的變革。戊戌變法時期,裘廷梁已經提出“崇白話而廢文言”(《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梁啟超發動文界革命時,進一步倡導言文合一。1903年以後,白話報刊大量創辦,白話文運動成為文界革命的一個方面。梁啟超的《飲冰室自由書》創造瞭一種新的雜文文體,“每有所觸,應時援筆”,“以精銳之筆,說微妙之理”。此後報刊出現大量隨感、時評,成為現代雜文的濫觴。黃遠生等一批新聞作傢發展和完善瞭通訊報道文體,為此後報告文學的雛形。

  1907年以後,梁啟超堅持君主立憲,文界革命影響漸微。同時國粹主義文化思潮興起,一些革命派作傢如章太炎、劉師培等更多借用傳統文體宣傳反清思想,散文變革沒能進一步發展。但文界革命已經打破傳統古文的思想、語言和體式規范,創造瞭自由表達近代新思想的新體散文,為現代文學散文的形成提供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