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傢。全稱汶萊達魯薩蘭國。舊稱“婆羅乃”。在婆羅洲(印尼稱加裡曼丹)的北部,北瀕南海。東、南、西與馬來西亞沙撈越州接壤。國土分東、西兩部分,中間被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領土隔開,最狹長處相隔僅8千米,最寬處達200多千米。西部占全國面積的4/5,東部占1/5。總面積5 765平方千米。有33個島嶼,海岸線長約162千米。人口40.6萬(2009)。全國分為4個區。首都斯裏巴加灣市。

斯裡巴加灣市的賽福鼎清真寺

  自然地理 全境地勢南高北低,由內地向南海傾斜,南部平均海拔超過150米,最高點為東部的東南國境線上的巴幹山,海拔1 850米。西部地區較為平坦,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為主要農業區,其東面和南面為丘陵帶,海拔300~500米,有全國最長的河流白拉奕河。全境屬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8℃,平均年降水量2 500毫米。平原地區降水量為2 800毫米,丘陵山區可達3 800毫米。全國高溫潮濕,平均相對濕度67%~91%,植物繁茂,熱帶雨林面積占全國面積的70%左右。油氣資源豐富。石油探明儲量為14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3 900億立方米(2006)。

  居民 文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為70人,分佈不均勻,全國有96%的人口集中在西部,東部人煙稀少。居民中馬來人占66.4%,華人占11%,其他民族有達雅克人以及少數英國人、印尼人和印度人等。馬來語為國語。廣泛使用英語和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還有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

  歷史 古代中國稱之為“渤尼”、“婆利”、“渤泥”、“佛泥”,唐朝以後與中國貿易關系密切。歷史悠久,自古為酋長統治的國傢。明代永樂年間,渤泥國王親率王公親屬及隨從到中國訪問,不幸在南京病逝,葬於南郊。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初期,文萊版圖擴及婆羅洲大部分地方和蘇祿群島的一部分。但從16世紀中葉起文萊先後遭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的入侵。1888年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71年獲得內部自治權,但外交與國防事務由英國掌管。1984年1月1日文萊宣佈正式獨立。國名定為文萊達魯薩蘭國。達魯薩蘭意為“和平之邦”。

  政治 文萊為馬來伊斯蘭君主制國傢。憲法規定蘇丹為國傢元首,擁有最高行政權力,也是宗教領袖。議員由蘇丹任命。1984年又宣佈取消議會。1985年蘇丹允許成立政黨,隨後相繼成立文萊國傢民主黨和文萊國傢團結黨,現僅存後者,但在國內沒有什麼影響。獨立後文萊的軍隊改稱文萊皇傢武裝部隊,蘇丹任最高統帥兼國防大臣,對軍隊擁有指揮權和管理權。實行志願兵役制。

  經濟 石油和天然氣是文萊的經濟支柱。石油的開發歷史較早。1923年英國首先在北部沿岸的詩裡亞發現石油,並一直成為文萊陸上石油生產基地。1956年又在近海大陸架的西南安巴、錢皮恩費爾勒等地發現豐富的油氣資源。通過與殼牌石油公司合作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支柱。2009年石油日產量16.7萬桶,天然氣日開采量9.5億立方英尺。油、氣的生產和出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和出口總收入的88%。2010年文萊國內生產總值120億美元,在東南亞地區各國首屈一指。貨幣名稱文萊元

  獨立以來,文萊積極實行經濟多元化措施。努力改變過分依賴油氣的單一經濟結構。重點發展建築業、旅遊業、金融服務業、橡膠、林業和能源密集型工業(如煉油、石油化工和煉鋁),以及食品、傢具、陶瓷、紡織、服裝等工業。近年來非油氣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其中建築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僅次於油氣的重要產業。農林漁業在國內經濟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擴大水稻種植以及橡膠、胡椒、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食品仍不能自給。旅遊業近年來發展很快。有許多具有特色的景點,如水村、王室陳列館、賽福鼎清真寺傑魯東公園等。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東北部的穆阿拉港是主要海港。全國至今沒有鐵路。公路總長為2 972.1千米(2008)。首都的國際機場開辟26條國際航線。主要連接東盟各國的首都及世界一些主要城市。

  文化 政府實行醫療保險,國民接受免費教育,國傢資助留學費用,9歲以上的人口識字率達93.7%。主要報刊有《婆羅洲公報》《文萊燈塔》周報等。文萊新聞社是唯一官方新聞機構,創建於1959年。

  對外關系 文萊一貫奉行不結盟和同各國友好的外交政策,是東盟的成員國,主要通過東盟實施地區穩定、繁榮與團結。1984年2月24日加入聯合國。重視同中國、日本、美國等國的關系。加強發展與伊斯蘭國傢的關系,為伊斯蘭組織成員國。還是英聯邦和不結盟運動等國際組織成員國。

  1991年9月30日文萊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建交後,兩國關系穩步發展,每年有高層官員互訪。已與160個國傢建有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