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與印刷領域,將文字資訊按要求進行加工和再現的技術。文字在印刷品、出版物中的作用是提供讀者閱讀和傳遞的資訊。出版物的形成,除去對原始文字資訊進行語法、體例、風格等編輯性處理以外,必須進行技術性處理和加工,才能滿足出版、印刷、多媒體和網頁製作等對文字資訊的要求。技術性文字資訊處理的內容包括:①字體、字型大小、顏色、排列方向、邊框、網底的設置和處理。②文字縮放、變形、圖案填充、裝飾、剪裁等處理。③字/行/段的間距、首行縮進、對齊方式、換行/分欄/分頁設置、排版版禁則/頁尾標題/跨頁控制、連字處理、頁眉/頁腳/題註/腳註/尾註設置、文字繞圖處理。④繁體/簡體轉換、拼法/語法檢查和校正、字數統計、查詢、目錄/綱要生成。在出版物中,按照出版物的設計風格樣式和技術規格等要求,文字必須以某種要求的屬性和特征,安排在頁面及版面合適的位置上。排版就是完成上述任務的過程。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已成為廣泛應用的技術,其重要基礎是文字編碼和字形描述。

圖1 點陣法字形描述

  為使計算機區分不同的字符,必須賦予每個字符一個編碼,以便在計算機中存儲調用。西方文字字符數量少,用1個字節(256種編碼)可涵蓋其所有字符。而漢字字符數量在數千到數萬的范圍內,故需要采用雙字節或更多字節進行編碼,才能滿足“字符編碼”的需求。中國國傢標準GB 2312–80包含瞭漢字和其他符號7 445個,而GB13000(GBK)標準可包含22 186個字符。字形是每個字符的“模樣”,漢字具有十分美觀和復雜的字形。為瞭使計算機系統能夠完成顯示、打印及膠片或印版記錄輸出等任務,必須在計算機內描述、存貯字形信息。字形的描述方法有“點陣法”和“輪廓法”兩類。點陣法是將文字筆畫部分和非筆畫部分分別用二進制數碼1/0表示,形成由二進制位構成的字形。此方法的成像速度快,但縮放後字形質量難以保證,可能出現邊緣鋸齒或筆畫損失(圖1)。輪廓法是將字形的輪廓用直線和曲線描述並存貯,待需要進行成像時才根據需要的尺寸進行縮放和填充,形成二進制點陣位圖。輪廓法的優勢在於縮放後可保證文字質量,是目前常用的字形技術(圖2)。

圖2 輪廓法字形描述

  中國的畢昇(11世紀)、德國的J.谷登堡(15世紀)分別發明瞭泥活字和鉛合金活字以後,手工文字排版延續瞭數百年。20世紀初,漢文鑄排機的發明使鑄造鉛字和排版過程結合實現機械化,提高瞭排版效率;隨後,手動照相排字機(第一代照排機)的誕生,使人們逐步告別“鉛與火”成為可能;20世紀50年代,出現瞭機械控制連續拍攝的光學機械式自動照排機(第二代照排機),使照相排字在質量和效率上都有瞭長足的進步;60年代,出現瞭采用數字化的文字編碼、處理和字形存貯,將排版後的版面顯示在高分辨力陰極射線管上,經拍攝獲得文字膠片的第三代照相排字機;70年代中葉,激光照排機(第四代照排機)在英國推出,將計算機上的文字排版頁面信息,用激光曝光記錄到感光膠片上,成為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和排版系統的重要記錄輸出設備。

  在漢字信息處理和排版技術領域,中國科技人員展示瞭才華。1936年,柳溥慶和陳宏閣研制瞭第一臺中文手動照排機。1974年開始,以王選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跨越第三代照排技術,研制出的第四代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極大地推動瞭漢字信息處理、出版印刷技術的進步,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瞭突出貢獻,被評為20世紀中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