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時期和某一地域內形成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的潮流。文學思潮在概念上比文學思想要寬泛得多,它不隻是在個別或少數作傢的創作中有所反映,而是表現為許多有影響的作傢,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自覺地實踐某種共同的文學綱領,形成一種遍及全社會的思想趨向。在社會上是否形成廣泛的影響及其持續時間的長短,是區別文學思潮和文學思想的重要標誌。文學思潮也不同於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文學流派通常表現為由思想和藝術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綱領上的共性聯聯系著的作傢集團,出現文學流派並不一定能形成文學思潮。創作方法是指作傢認識和反映現實生活所依據的總的原則,這種總的原則並不一定依附於某一文學流派或文學思潮。而文學思潮則可以包容各種不同的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隻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才發生重合,如歐洲17世紀的古典主義、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期的浪漫主義和同時稍後的批判現實主義,就既是大規模的文學思潮,又是文學流派,也是文學的創作方法。

  文學思潮的出現,往往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和由此產生的新的思想要求,這兩者是文學思潮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此外,歷史文化的材料準備與文學思潮的形成也具有淵源關系。

  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也稱文學主潮。文學主潮與歷史上進步階級的思想和人民群眾的普遍情緒相一致,與時代發展的洪流相表裡,反映著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在文學主潮出現和發展的同時,往往也會出現與之相對立的潮流。如歐洲浪漫主義的文學主潮是積極浪漫主義,但同時也伴隨著消極浪漫主義。而且德、英、法等國都是消極浪漫主義產生於前,積極浪漫主義形成於後。不過消極浪漫主義持續的時間很短,不久就被作為文學主潮的積極浪漫主義取代瞭。

  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與西歐不盡相同。在中國文學史上,雖有各種文學流派各樹旗幟,遞嬗相繼,但像歐洲近代那樣連續形成幾次大規模文學思潮的現象比較少見。中國古代以明清時期形成的文學思潮較具代表性。有學者把明清時期的文學思潮分為三個階段,即以李贄、袁宏道、湯顯祖、吳承恩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和《長生殿》的作者洪昇為代表的感傷主義,以《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為代表的批判現實主義,可備此一說。晚清譴責小說批判現實主義的特點更為突出,隻是所影響的社會面不很大,似可視為明清文學思潮的尾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五四新文學運動也是一次與時代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大規模的文學思潮。這次文學思潮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之下形成的,屬於世界社會主義文學思潮的一部分。它具有鮮明的文學綱領和豐富的文學實績,後來發展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運動。

  文學思潮的起伏遞嬗是文學史上常見的現象,研究文學思潮的發展變化,可以便於從總體上發現和把握文學的特性及文學的發展規律,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文學和時代的關系,從而推動文藝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