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作品為基礎兼及文學活動、文學思潮和相關的文學現象的理論性分析和評價。文藝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學批評以文學作品為主要研究物件,同時涉及作傢的創作活動、讀者的接受活動、範圍較廣的文學活動和文學思潮等方面。

  文學批評往往依據相關的文學理論在文學發展的背景中對文學現象做出理論性的分析和評價,文學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是文學批評所要依據的基礎;同時,文學批評實踐又為文學理論的發展創造新的理論命題與範疇。文學史研究離不開文學批評的成成就,同樣,文學批評也離不開文學史的參照,隻有這樣,面對具體的作傢和作品,文學批評才能指出作傢作品的優缺點,指出作傢作品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可能會帶來的發展趨勢。

  文學批評既要分析和評價藝術形式,又要對一定的藝術形式所表現的藝術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同時還涉及作傢的創造、讀者的接受、社會思潮等相關的問題。這樣,文學批評就必然會同哲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心理學、政治等其他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發生密切聯系。

  文學批評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和審美批評是三種傳統的批評方式。倫理批評又稱為道德批評,它以特定的道德意識、倫理規范作為文學批評的標準,這種文學批評重視分析和評價作品所表現的道德意識,重視文學作品的倫理價值和道德教化作用。如孔子評《詩經》時提出的“思無邪”的批評標準,《毛詩序》中提出的詩應用來“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主張都屬於這種批評。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傢、文藝理論傢柏拉圖所持的文藝批評觀點也有這種倫理批評的傾向。社會歷史批評強調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在於它的社會功用,在具體的批評實踐中,主張將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社會歷史條件以及作傢的生活經歷等與作品聯系起來考察。中國先秦孟子的“知人論世”說就屬於這種批評。審美批評著眼於文學作品的形式構成及其審美價值,著重強調作品的審美屬性。這種批評往往根據作品對讀者產生的美感程度來評論作品與作傢的高下。中國從魏晉以來,鐘嶸、司空圖、嚴羽都有這種批評傾向。在西方,德國哲學傢、美學傢I.康德和J.C.F.von席勒主張文學藝術具有“非功利性”,並將之視為藝術的本質屬性,是審美主義批評的主張。

  20世紀被有些西方學者稱為“批評的世紀”,各種批評理論風起雲湧,出現瞭理論化傾向和跨學科的泛文化研究的發展傾向。主要有俄國形式主義、精神分析批評、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女權主義、讀者反應批評、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文化研究等。

  文學批評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論文、專著、點評、隨筆、以詩論詩、書信、序跋、評傳、對話等。論文專著是最常用的批評形式,即通過撰寫學術論文和專著的形式充分、細致地對作傢、作品、思潮或流派等進行批評,中國現代的梁實秋、胡風都寫過這樣的批評論文或專著。點評又稱評點,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批評文體,形式不拘一格,或題頭批,或文末批,或眉批,或夾批、旁批,靈活自如。如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金聖嘆評《水滸傳》、脂硯齋評《紅樓夢》。隨筆即文藝隨想,它以散文的形式批評作傢、作品或與之相關的趣聞逸事,往往小中見大,趣味橫生,行文講求修辭效果。以詩論詩即一般所謂的詩體批評,即用詩的形式寫批評文章的文學體裁。古今中外都有這種批評文體,如唐代詩人杜甫的《戲為六絕句》,法國古典主義文藝理論傢N.佈瓦洛的《詩的藝術》。序跋是放於一部作品之前或之後的對作品的帶有評論性的文字,可以作者自己寫,也可以他人寫。評傳是以歷史為序,結合時代背景、社會活動對一個作傢及其作品的總體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評論。書信以書信形式闡明作者的批評觀點。對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批評傢以對答辯論的形式闡明批評觀點。如古代希臘的哲學傢、文藝理論傢柏拉圖的文藝批評文章就是用對話的形式寫成的。

  文學批評在中西方各有其發展歷史,分別形成中國文學批評史(見中國文學批評)和西方文學批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