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末和60年代中期兩度興起於德國並擴大到歐洲的一種戲劇風格和流派。它以最近歷史上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為背景,把直接有關的全部真實材料加以組織,交由觀眾或讀者去評判和抉擇,以充分揭露事件的真相,提醒人們不要因為眼前的“經濟奇跡”而淡忘瞭不久前的痛苦事實。兩次高潮均以導演E.皮斯卡托為代表。60年代的創作最初由R.霍赫胡特於1963年首先推出,他以《代理人,一部基督的悲劇》這一需演10個小時的長劇劇,揭露梵蒂岡天主教教皇容忍納粹法西斯瘋狂屠殺猶太人的事件,立即引起轟動(80多個城市競相上演)。接著,H.基普哈特於1964年根據1954年美國審訊“原子彈之父”J.R.奧本海默的3 000頁案卷材料寫成《約·羅伯特·奧本海默案件》(“案件”一譯“案卷”),劇中同名主人公作為美國第一批原子彈制造的領導者看到廣島、長崎幾十萬人成瞭原子彈的犧牲品以後受到良心責備,因而拒絕再接受氫彈制造的領導職務,導致受到“親蘇”、“通共”的嫌疑與指控,並受到長達9年的審查和審訊。該劇反映瞭現代科學傢的尷尬處境,於同年10月上演後也引起巨大反響。一年以後,剛剛因劇作《馬拉被殺記》而一舉成名的瑞典德語作傢P.魏斯又推出其重頭作品《調查》,該劇以納粹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用工業化的方法進行大規模屠殺暴行的真實材料為題材,用“清唱劇”的形式寫成,經導演E.皮斯卡托出色的舞臺處理,於1965年10月上演後,取得十分強烈的政治和藝術效果,從而把文獻劇的成就推向高峰,使文獻劇這一新的戲劇樣式在當代歐洲戲劇史上取得瞭一席地位。但這一戲劇思潮留存時間很短,70年代以後不再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