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文獻內容、性質及其他標準分門別類揭示和組織文獻的一種方法。又稱圖書分類法。主要表現為由眾多類目組成並通過隸屬、並列等方式顯示類目之間關係的一覽表(即文獻分類表),它是編制各種文獻分類檢索工具、分類排列文獻和進行文獻分類統計的重要依據。

  簡史 中國漢代劉向、劉歆等根據當時國傢藏書編成的第一部綜合性分類目錄《七略》,主要按照其內容性質區分,包括輯略、六藝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輯略是總序,其餘六略為6大類;略下再分為38小類。此後南朝齊王儉編的《七志》、梁阮孝緒編的《七錄》都沿用《七略》並略加改進。三國魏鄭默編文獻目錄《中經》及荀勖據《中經》改編為《中經新簿》,始將分類體系改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包括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有古諸子傢、近世子傢、兵書、兵傢、術數;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塚書。晉代李充又把五經作為甲部,史記作為乙部,諸子作為丙部,詩賦作為丁部,奠定瞭四部分類體系的基礎。唐初魏征編纂《隋書·經籍志》時,把甲、乙、丙、丁四部定名為經、史、子、集。此後,中國歷代藏書樓在編制目錄或排列圖書時大多都沿用此法。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編《四庫全書》時,更加完善瞭四部分類法的體系,在經、史、子、集四部之下分為44類69小類。除四部分類體系之外,中國還出現過一些其他的分類體系,例如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把文獻分為12類,100傢,432種。12類是:經、禮、樂、小學、史、諸子、天文、五行、藝術、醫方、類書、文。清代張之洞編《書目答問》,在“四部”之外,加“叢書”一部,改為五部。從以上可以看出,古代中國文獻分類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目錄與分類法合為一體,根據文獻目錄所收錄的文獻設立分類法的類目。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前後,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卡利馬科斯曾把文獻按著者劃分為6大類:詩人、法律傢、哲學傢、歷史學傢、演說傢、雜傢。這是西方文獻分類法的萌芽。1548年瑞士C.格斯納編輯出版的《世界書目》第2卷按分類編排,共分為4大部21大類250多個小類。21大類是:①語法、語言學;②辯證法、邏輯;③演講術;④詩歌、文學;⑤算術;⑥幾何、光學;⑦音樂;⑧天文學;⑨占星術;⑩預言與魔法;⑪地理;⑫歷史;⑬技術;⑭自然哲學;⑮形而上學與自然神學;⑯倫理學;⑰政治、哲學;⑱政治、公民與軍事學;⑲法學;⑳醫學;佺基督教、神學。這種分類體系對後來的文獻分類法產生瞭較大的影響。

  19世紀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出版業的繁榮,圖書館面臨著要對入藏的大量文獻進行整理的任務,需要對文獻進行更加詳細的分類,因而一批文獻分類法應運而生。1810年,法國J.-C.佈律內編輯瞭《法國分類表》,分為神學、法學、科學與技術、文學、歷史(包括文學史及目錄學史)5大類,大類之下再設若幹小類。1864年再版時增加到1.1萬多個類目。1826年,俄國莫斯科帝國大學圖書館館長F.F.列依斯發表的分類法分為10大類:泛邏輯學及多元邏輯學,神學,基本的哲學及神秘,公開性科目,歷史學,法學,醫學,軍事、經濟、工業,語文學及審美教育,教育及政治。每個大類之下都進行細分,共計2 452個類目。1870年美國聖路易斯公共學校圖書館館長W.T.哈裡斯在編制《聖路易斯公共學校圖書館目錄》時,將英國哲學傢F.培根的知識分類體系加以倒置,即成為哲學–詩歌–歷史,並在此基礎上又編成一部分類法,設有科學、美術、歷史3大類;大類之下再細分為100多類。1876年,美國M.杜威根據哈裡斯的分類法編成《圖書館圖書和小冊子排架編目適用的分類法和主題索引》一書,即著名的杜威十進分類法。它使用小數制的層累式數字作為類目標記符號,還首次為分類法編制瞭相關主題索引。杜威十進分類法開創瞭文獻分類法的新紀元。1891年,美國C.A.卡特發表瞭展開式分類法,在體系結構上另辟蹊徑,共分26大類,用英文字母作標記符號,用數字作助記符號。190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在展開式分類法的基礎上,根據館藏情況開始編制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1895年比利時的H.-M.拉封丹P.-M.-G.奧特萊在杜威十進分類法的基礎上編制瞭國際十進分類法,它最早采用概念分析和組配原則,並且運用瞭多種組配符號,後來發展成為一部半分面分類法。1906年,英國J.D.佈朗根據“一個主題,一個位置”的思想編制主題分類法。它運用瞭主題分析法和組合原則,是分面組配式分類法的雛形。1928年,日本森清根據杜威十進分類法和卡特的展開式分類法編成一部適合日本圖書館使用的《和洋圖書通用十進分類表草案》,1929年正式發表時改名為日本十進分類法。1933年,印度S.R.阮岡納贊發表冒號分類法,完全采用分面分類理論和組配方法,開瞭分面組配式分類法的先河,成為文獻分類法發展史上的又一裡程碑。1935年,美國H.E.佈利斯編制瞭書目分類法。該分類法註意文獻分類與知識分類相結合,並明確提出瞭文獻分類法實用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瞭適應科學發展和文獻激增的新情況以及情報檢索的要求,世界上許多分類法都進行瞭重大的修改和補充,例如杜威十進分類法、國際十進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書目分類法、冒號分類法、日本十進分類法等。與此同時,新的文獻分類法不斷出現。例如,1960年,蘇聯編制的蘇聯圖書館–書目分類法;1968年,歐洲共同體理事會專利專傢委員會組織編輯的國際專利分類法;1973年,國際文獻聯合會組織編制概略分類體系,1978年正式出版。此外,人們還研究和試驗瞭用電子計算機編制各種自動化分類法。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新的科學文獻大量產生,中國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已不能適應類分文獻的需要,於是出現瞭一批過渡性的文獻分類法。例如,1896年梁啟超編《西學書目表》,分學、政、教3類;1904年徐樹蘭編《古越藏書樓書目》,分為學部和政部兩部,共48類;1919年陳乃乾編《南洋中學藏書目》,共分14類。1910年,孫毓修首先在《教育雜志》上介紹《杜威十進分類法》,隨後出現瞭一批“仿杜”、“改杜”、“補杜”的文獻分類法,不下30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沈祖榮和胡慶生合編的仿杜威書目十類法(1917)、杜定友編的世界圖書分類法(1922年發表,1925年改名為圖書分類法,1935年改名為杜氏圖書分類法)、王雲五編的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1928)、劉國鈞編的中國圖書分類法(1929)、皮高品編的中國十進分類法及索引(1934)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圖書館和情報界又編制瞭幾十部文獻分類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東北圖書館編的圖書分類法(1949)、山東圖書館編的圖書分類新法(1951),還有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1953)、中小型圖書館圖書分類表草案(1957)、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1958)、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編的武漢大學圖書分類法(1959)、大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草案(1960年出版,1963年改名為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草案)、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1975)等。

  類型 按編制方式,文獻分類法可分為等級列舉式分類法、分面組配式分類法和混合式分類法。按體系結構,可分為十進制分類法、展開制分類法和主題制分類法。按文獻類型,可分為圖書分類法、期刊分類法、檔案分類法、專利文獻分類法、標準文獻分類法等。按內容性質,可分為綜合性分類法和專業性分類法。按使用對象,可分為大型圖書館分類法、中型圖書館分類法和中小型圖書館分類法。

  發展趨勢 ①隨著文獻分類法的理論研究逐漸深入,原有的分類法日漸完善,新型分類法不斷產生。②傳統的等級列舉式分類法逐漸向分面組配式分類法方向發展。包括:繼續完善分面組配式分類法,使其達到實際應用的目的;改造傳統的等級列舉式分類法,使其逐漸向分面組配方向發展;把等級列舉式分類法與分面組配式分類法結合起來使用。③分類法和主題法逐漸趨於一體化。分類法和主題法在概念(術語)系統、參照系統、標引系統、索引系統、檢索系統等方面日漸兼容。④文獻分類法逐漸趨於規范化、國際化。⑤文獻分類表的編制、管理以及標引、檢索,逐漸趨於自動化和網絡化。

  

推薦書目

 劉國鈞. 現代西方主要圖書分類法評述.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0.

 白國應. 圖書分類學.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1.

 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圖書分類》編寫組. 圖書分類.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3.

 周繼良. 圖書分類學.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