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知識和資訊的一切載體。漢語“文獻”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八佾》。南宋朱熹註解:“文,典籍也;獻,賢也。意指典籍與宿賢。”元代馬端臨將其用作書名編成《文獻通考》,把“文”釋成本書的記載,把“獻”釋為學士名流的議論。近現代,文獻被理解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和“與某一學科有關的重要圖書資料”。英語document一詞除文獻含義外,還有“檔”之意;而literature則多用於指某一學科或某一專題的的文獻。由於記錄知識、信息的載體材料和記錄方式不同,在世界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曾出現過不同形式的文獻。如古埃及的紙草文獻,古代兩河流域的泥板文獻,歐洲的羊皮文獻,中國古代的甲骨文獻金文文獻簡牘文獻石刻文獻縑帛文獻紙質文獻在全世界使用最廣泛。19世紀後半葉以後,出現瞭多種非紙質的新型文獻,包括音像文獻縮微文獻機讀文獻等。它們的出現使文獻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生產傳遞更加迅速,存儲利用更加便捷。現代文獻的發展一方面具有增長急速、數量劇增、類型復雜、品種多樣的特點,同時也存在分佈不均、內容重復、出版周期長、老化現象嚴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