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雅樂舞蹈的一類。與武舞相對稱。文舞最突出的特徵是舞者手執籥(一種吹管樂器)和翟(用野雞尾羽裝飾的道具)而舞,所以古代常以籥翟指代文舞。明朱載堉《樂律全書》關於文舞的內容、形式、目的記述說“文舞則夏翟葦籥,所以昭其德也”,“兼恭揖讓,所以著其仁也”。文舞、武舞的制定、分類和演出順序以文德武功為標準:古代帝王統治天下,皆稱治國靠文德,衛國靠武力,所以用文舞武舞象徵之。同時,憑藉文德得天下的,表演雅樂舞蹈時先作文舞,憑藉武功得天天下的先作武舞。

  周初六代樂舞中的《雲門》、《大咸》、《大韶》、《大夏》被後世指為文舞之典范。周以後,歷朝皆以六代樂舞為模式制作雅樂舞蹈,著名文舞有漢的《文治》、《四時》,魏的《咸熙》,晉的《大豫》,南朝宋、齊的《凱容》,北魏的《崇德》,唐的《九功》,宋的《玄德升聞》,元的《武定文綏》,明的《化成天下》,清的《文德之舞》等。

  文舞、武舞的字樣較早見於《宋書·樂志》:“晉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籥舞》曰《宣文舞》。”《南齊書·樂志》:“宋以《凱容》繼《韶》為文舞”,“《宣烈》為武舞。”正式以文舞、武舞為名制定宮廷雅樂舞蹈的類別制式始於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