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演員,戲曲教育傢。原名瑞臻,字稚庭,號菊癡,藝名瑤卿,晚年更名瑤青。祖籍江蘇清江,為著名昆曲演員王絢雲之長子。生於北京,卒於北京。9歲由田寶林開蒙,學青衣。10歲喪父。後在三慶班從崇富貴練武功。12歲拜謝雙壽為師,同時向張芷荃杜蝶蝶雲分別學青衣和刀馬旦戲。14歲正式登臺,演出《祭塔》。以後又從錢金福、謝雙壽深造,打下瞭旦行文、武、昆、亂的基礎。16歲進福壽班演唱,不久因倒嗓輟演,但努力不懈。曾向時小福李紫珊(萬盞燈)、陳德霖等名傢請益。及至嗓音恢復重進福壽班時,已入名演員之列。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戲園大部被毀,戲班解散,王瑤卿常到票房練戲,與名票友紅豆館主溥侗)等共研藝事,又有長進。22歲三進福壽班時,不僅青衣、刀馬旦兼演,並對《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等本戲作瞭革新嘗試。同年秋被選為昇平署外學民籍學生,常與譚鑫培楊小樓合演,頗為譚鑫培器重。1906年入同慶班與譚鑫培長期合作。他們所演的《汾河灣》、《南天門》、《牧羊圈》、《金水橋》、《珠簾寨》等劇,珠聯璧合,名重一時。1909年,自己挑班演出於丹桂園,重排和新編瞭《五彩輿》、《十三妹》、《琵琶緣》、《福壽鏡》、《穆天王》、《荀灌娘》、《棋盤山》、《金猛關》、《木蘭從軍》、《萬裡緣》、《庚娘傳》等劇,充分發揮他的創造才能,改變瞭以往京劇舞臺上以生行領銜的局面,形成瞭獨樹一幟,風格清新的“王派”。由於他藝術上的革新精神,時人把他同譚鑫培並稱為“梨園湯武”。

  王瑤卿在表演上能博采眾長,承前啟後,上承梅巧玲餘紫雲之衣缽,下開梅蘭芳、程硯秋之端緒。他吸取前輩藝人優點,打破行當限制,兼取青衣、刀馬、閨門、花旦和昆曲旦行各功之長,對唱、念、做、打都進行瞭新的創造,豐富瞭京劇旦行的藝術手段。戲曲理論傢徐凌霄譽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宗”,改變瞭以往旦腳表演中唱、念、做、打隻攻一端的舊規,為京劇旦腳藝術的發展開拓瞭寬廣的道路。

  王瑤卿的唱功明麗剛健、遒勁爽脆,並善創新腔,恰如其分地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尤以〔西皮〕見長,所唱〔快板〕最顯功力。在做功身段方面,善於運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達人物,《長坂坡》“跑箭”的圓場,《武傢坡》“跑坡”的下場,以及《福壽鏡》“驚瘋”的舞袖等,皆有獨到之處。演刀馬戲,則靠功嫻熟工穩,身手準確幹凈。對服飾、妝扮和砌末、把子等也頗多改進,並率先廢除瞭踩。

  王瑤卿在表演上的突出之處是能從生活出發,以人物的性格、身份、思想、感情為依據。他念的韻白突破舊規,自然而生動;念京白既合乎京劇規律,又接近於生活語言,富有生活氣息。他還善於用京白、韻白相間的“風攪雪”念法,以表現特定人物的神韻和風采。演旗裝戲描摹宮廷貴婦的聲容儀態,細致入微,曲曲傳神。他把生活和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塑造瞭許多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如嫉惡如仇、明快爽朗的何玉鳳(《十三妹》),代父從軍的花木蘭(《木蘭從軍》),反抗暴力、寧死不屈的胡阿雲(《萬裡緣》),文武雙全的梁紅玉(《娘子軍》)以及天真活潑、有勇有謀的荀灌娘(《荀灌娘》)等,無不膾炙人口。晚年為《白蛇傳》、《柳蔭記》、《牛郞織女》設計唱腔,突破瞭七字句、十字句的格律,有較多的創造。

京劇《雁門關》 劇照(王瑤卿飾蕭太後,朱素雲飾楊八郎,王幼卿、王少卿飾二子)

  王瑤卿46歲時因嗓音“塌中”息影舞臺,此後即致力於培養後學,幾十年如一日,努力不懈,在戲曲教育方面可稱一代宗師。他學識淵博,善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因材施教,展其所長。入室弟子數以百計。他的教學方法:一是口傳身教,通過說戲為學生打下良好基礎。如早期為梅蘭芳說《玉堂春》、《長坂坡》,為程硯秋說《六月雪》以及晚年親授劉秀榮謝銳青《十三妹》、《珍珠烈火旗》等。二是幫助藝術上比較成熟的演員進行創造,使他們的藝術更加完善,這在四大名旦初編新戲時最為顯著。梅蘭芳曾說:“我是向他(王)請教過,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對程硯秋,則幫助他避短揚長,創造出瞭著名的“程腔”。荀慧生、尚小雲也受過他不少教益。當學生們在藝術實踐中遇到困難時,無論是創造新腔或是舞臺處理,都能幫助他們圓滿解決。他的教學主張是:在學習內容上要昆亂並學,文武兼備;在學習步驟上要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在排演實踐中要熟知全劇,兼曉各行;在塑造人物時,要真實自然,形神兼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他榮譽獎狀。王瑤卿的主要傳人除四大名旦外,尚有榮蝶仙徐碧雲黃玉麟朱琴心趙桐珊程玉菁、黃詠霓(雪艷琴)、華慧麟章遏雲王玉蓉於玉蘅杜近芳、謝銳青、劉秀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