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維吾爾族的民間音樂。維吾爾族人民繼承瞭古代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音樂,以及古代回紇音樂的傳統,並與中原地區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長期交流,逐漸形成現代維吾爾族音樂文化。古代西域的龜茲(現今新疆庫車附近),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津,曾具有相當發達的音樂文化。它對西域各地的音樂,以及中原地區音樂文化的發展,曾起過積極的影響。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可分為五大類。

  民間歌曲 歌詞多數不固定,往往選擇能套用歌曲曲調的民謠,每段唱詞由2句或4句正詞及若幹襯詞組成。正詞每一句7~12個音節。其中以7個音節最為常見。唱詞多采用比、興等手法,寓意深刻。主要有:①愛情歌曲。大都反映青年男女的堅貞愛情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等。流傳較廣的有《古蘭木汗》《青牡丹》、《我的願望》等。②勞動歌曲。曲調多屬散板性質,無固定的節拍。常見的有犁地歌、打場歌、采棉歌等。另有一些勞動歌曲則屬民謠體,曲調有固定的節拍,如礦工歌、車夫歌和挖渠歌。③歷史歌曲。如反映19世紀末維吾爾族人民背井離鄉的《迫遷歌》,20世紀40年代的抗戰歌曲《開放吧!紅花》、《驅逐日寇,拯救祖國》。此外,還有反映1949年前維吾爾族人民苦難生活的《古怪歌》、《星星峽》等。④習俗性歌曲。如《婚禮歌》、《迎春歌》、《迎雪歌》。

  歌舞音樂 麥西來普一詞為聚會之意,是維吾爾族傳統的群眾性民間文娛活動形式。主要有“節日麥西來普”、“婚禮麥西來普”、“豐收麥西來普”、“白雪麥西來普”、“青苗麥西來普”和“郊遊麥西來普”,一般在寬敞的室內、庭院的葡萄架下或果園裡舉行。所表演的歌舞,按一定的程序構成大型歌舞套曲演出形式,其中穿插有對詩、猜謎、傳遞腰帶等遊戲。歌舞音樂類型有:①賽乃姆。一種莊重、穩健的舞蹈,流行於天山南北各綠洲,音樂由多首歌舞曲聯綴而成,熱情奔放,明朗歡快。各地區曲調不同,但音樂節奏基本一致。②薩瑪。一種宗教節日期間在清真寺外的廣場上跳的集體性民間舞蹈,用鐵鼓與嗩吶伴奏。③納孜爾庫姆。吐魯番、鄯善一帶特有的一種風趣詼諧的民間歌舞。其音樂急促跳蕩,旋律則近似敘誦歌調。④來派爾。單人或雙人歌舞,音樂輕快活潑。

  說唱音樂 ①達斯坦。一種有唱、奏、說的敘事套曲形式。每部達斯坦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唱詞長達幾十行甚至幾百行,有的曲調固定,有的則由演唱達斯坦的藝人套用不同的達斯坦曲調來演唱。曲調結構比較龐大,抒情性、敘事性較強,大都以愛情為主題,如著名的《艾裡甫與賽乃姆》、《帕爾哈特與西琳》。②庫夏克。民間彈唱音樂。由庫夏克藝人手執熱瓦甫或都它爾,邊彈邊唱,歌詞多是一些帶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謠體組詩。它的篇幅較為短小,音樂多是單樂段反復。內容以反映愛情為主,如《古來木汗》、《肉孜來木》。③埃提西希。由一二人邊說邊唱些帶有嘲諷性的小故事,有的有簡單的情節和人物,形式活潑,表演生動,曲調簡單。另有“買達”,意為說書,主要內容是歷史、宗教、戰爭和神話故事,以說為主,偶爾有短小的插曲。演唱埃提西希和買達時隻用手鼓、薩巴依、石片、核桃殼等敲擊伴奏。

  樂器與民間器樂曲 撥弦樂器有都它爾、彈撥爾、熱瓦甫、卡儂,拉弦樂器有薩它爾、艾捷克,擊弦樂器有揚琴等,吹管樂器主要有笛子、嗩吶、巴拉曼(又名皮皮)、雀拉(類似漢族古樂器陶塤)、口弦、喀(長號筒又稱納來),打擊樂器有手鼓、鐵鼓、大鼓、薩巴衣、石片、木勺。這些樂器大多數可以獨奏,在不同的地區和演奏場合,還可組成各種不同的樂器組合形式,如麥西來普樂組、屋朵魯希樂組、多朗樂組、木卡姆樂組等。民間傳統器樂曲中,除專門用於節日舞蹈伴奏的鼓吹樂曲如《夏地亞納》(意為歡慶)、表現勞動的樂曲如《牧羊曲》等以外,絕大多數是采用民歌曲調或由木卡姆間奏曲發展改編而成。曲目如彈撥爾獨奏曲《艾介姆》《林派代》和小合奏曲《拉克木卡姆太孜麥爾烏力》、《烏夏克木卡姆第一達斯坦麥爾烏力》等。

  木卡姆 流傳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地區,具有統一調式體系,以歌、舞、樂組合而成的傳統古典大曲。15世紀已盛行於新疆各地。民間音樂傢經常在習俗節日、喜慶婚禮和娛樂晚會裡演唱。維吾爾族的木卡姆有3種類型。

  喀什木卡姆 主要流行於新疆的喀什、和田、莎車、阿克蘇、庫爾勒、伊犁等地區。全部大曲有12套,故又稱“十二木卡姆”。12套木卡姆的名稱是熱克、且比亞特、木夏維熱克、恰日朵、潘吉朵、歐孜哈勒、埃介姆、烏夏克、巴雅特、納瓦、思朵、依拉克。喀什木卡姆有3種曲體形式:①瓊乃額麥(即大曲)。是由維吾爾傳統大曲發展形成的最古老的木卡姆形式。14世紀已在新疆喀什、和田民間流傳,約在15~16世紀之間發展、形成瞭12套,每套由5~10首歌曲和2~6首間奏樂曲組合而成。②十二木卡姆。在每一套瓊乃額麥的基礎上,增加達斯坦和麥西來普兩部分,形成十二套木卡姆,全部大曲共有167首歌曲(不計每首歌曲中的若幹小曲)和72首樂曲。③伊犁木卡姆。1883年,喀什的民間音樂傢默罕買德毛拉,把十二木卡姆傳到伊犁,瓊乃額麥音樂大部分未能流傳,隻保留瞭木卡姆散序、達斯坦、麥西來普部分,20世紀30年代經當地的音樂傢補入瞭新曲,形成每套由木卡姆散序與達斯坦、麥西來普組成的伊犁木卡姆。民間演唱木卡姆,一般是2~6人,開始由演奏薩它爾的首席獨唱自奏“散序”。散序唱完後,眾人接著唱下續的唱段,手鼓同時開始擊奏。主要伴奏樂器有薩它爾、彈佈爾、鏘(揚琴)、手鼓等。

新疆吐魯番“維吾爾木卡姆”民間音樂會現場(2006年3月30日)

  多蘭木卡姆 具有濃鬱的畜牧狩獵生活氣息的歌舞套曲。16世紀前後,在傳統歌舞的基礎上,受瓊乃額麥的影響發展而成,流行於新疆葉爾羌河與塔裡木河流域。多蘭木卡姆是12套(現在僅能采集到9套),名稱分別是孜勒碧雅彎、崩碧雅彎、沈碧雅彎、胡代克碧雅彎、碧雅彎、居拉、歐孜哈勒、多朵頭特、木夏維熱克、熱克、巴雅特、恰日朵。每套均由散板木卡姆、3/4拍的切克堤曼、2/4拍的賽乃姆、4/4拍的賽勒凱以及2/4、5/8拍的色來爾曼5段歌曲組成,內容為民間狩獵生活的描繪。演唱多蘭木卡姆一般是5人一組,奏手鼓者主唱,二三人幫唱。伴奏樂器有卡龍、多蘭熱瓦甫、多蘭艾介克各一個。阿瓦堤地區多用一副恰赫恰克(擊節奏用的一對石塊)。

  哈密木卡姆 流行於哈密、伊吾地區的大型歌舞套曲。16世紀前後,在傳統伊州大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全部哈密木卡姆有12套,其名稱是瓊多爾(又稱於爾東河蘭姆)、烏魯克多爾(又稱嗨嗨於良)、木斯太紮特(又稱牙勒古孜托雲)、恰日朵、呼帕提、木夏維熱克(又稱代爾丁該多瓦)、且比亞特、歐孜哈勒(又稱代爾的瓦)、獨阿(又稱克其克代爾丁亞曼)、多蘭木夏維熱克、依拉克(又稱瓊代爾丁亞曼)、熱克(又稱撒依然佈勒佈倫)。每套從木卡姆散序開始,包括10~17首歌曲,共有257首歌曲。歌曲的體裁,一種是吟誦性的散板序唱,一種是旋律質樸而流暢的民歌。演唱哈密木卡姆,一般是三五人,有男有女。伴奏樂器主要是哈密艾捷克、揚琴和手鼓。近20多年來增用瞭哈密熱瓦甫。

  維吾爾族音樂特征 在調式方面,do、re、mi、sol、la、si都可作為調式主音(除木卡姆以外南疆地區多以sol、mi、re為主音。東疆地區和多朗地區多以do、sol、re為主音,北疆地區多以do、re、sol、mi為主音)。含有五聲、六聲、七聲及包含約1/4全音的多種音階類型。南疆地區多為七聲及其變體,東疆地區多為五聲及其變體,北疆地區、多朗地區以五聲、七聲及其變體較為常見。半音和約1/4音的變體多見於喀什、庫車、阿圖什地區的民間音樂之中,且常見於部分多朗地區和北部地區的音樂中。其調性特征有:①自始至終是同一調性。②起、結部分的調性相同,中間部分調性不同,如《阿娜古麗巴拉》。③前、後調性不同,如《喀什賽乃姆》。④不同的調性交替出現在同一樂段中,或前、後相連的樂段中。節拍類型除常見的散板、2/4、3/4、4/4、3/8、6/8以外,以5/8、7/8、9/8拍最有特色。特別是在歌舞音樂中,還常常有以一小節為一個基本單位的復合節奏型稍加變化地貫串始終。維吾爾族音樂語匯生動,旋律線類型眾多。在不同的調式骨架上經常出現特殊旋律裝飾因素,如升降半音、約1/4全音、大小三度經過音、助音、鄰音及在節奏弱位連續出現相同式樣的裝飾音等。北疆地區音樂的旋律以級進為主,波浪式多次起伏逐漸達到高潮。南疆地區的音樂中常有五至十二度的上、下跳進和富有特色的增四、減五度跳進。

  達斯坦等篇幅宏大的敘誦性音樂,音域寬廣,旋律多起伏。其中,既有采用重復、變化重復、模仿、移位等手法達到音樂主題貫串,又常有調式、調性、節奏、音區、旋法等方面的對比。來派爾、麥西來普等篇幅短小的歌舞性音樂,音域一般不超過八度,音樂語匯簡練,形象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