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作曲傢、小提琴演奏傢。生於威尼斯,卒於維也納。父親是一位職業小提琴師,任職於當地的聖馬可教堂。從童年起,維瓦爾第隨父親學習演奏小提琴。15歲受戒,25歲時被授予神職(兩年後因故去職),因他的頭髮紅色而被稱為“紅發神甫”。1703~1740年,數次在威尼斯救濟院所屬著名的女子音樂學校任職,教授小提琴。1711年起領導樂隊及合唱隊,1737年任樂長。維瓦爾第除擔任上述職務和舉行演奏會外,還從事宗教音樂創作。1718~1720年,任哈佈斯堡王朝曼圖亞總督菲菲利浦的樂長,此職位在維瓦爾第離開曼圖亞後,仍然保留一段時間。他一生主要的活動是在威尼斯,但也曾去羅馬、維也納、佈拉格、阿姆斯特丹等地旅行演出。

  維瓦爾第一生寫瞭很多作品,除佚失者外,現存有40多部歌劇、400多首協奏曲(包括200多首小提琴協奏曲和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等協奏曲)以及許多奏鳴曲,還有大量的宗教音樂,如彌撒曲、經文歌、清唱劇和世俗康塔塔等。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協奏曲。他繼承和發展瞭G.托雷利等人的“巴羅克協奏曲”的形式,通過他的大量作品使快–慢–快3個樂章和在快板樂章中使用利都奈羅體的這樣一種協奏曲形式固定下來。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在活潑的快樂章後隨之以戲劇性的慢樂章,這種處理被J.S.巴赫所采用,巴赫將維瓦爾第的多首協奏曲改編為用哈普西科德和管風琴演奏。當時知名作曲傢如E.F.達爾阿巴科T.G.阿爾比諾尼也不得不隨之改變他們原來的風格。維瓦爾第本人是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傢。他把高把位、快速經過句、雙音等小提琴技術用於協奏曲中的小提琴獨奏部分;還使用撥奏、加弱音器和變化弓法來擴展和豐富小提琴的表現手段。他經常使用“倫巴”的節奏和切分,使節奏鮮明有力。他的某些手法成為後人的典范,如采用華彩段、在反復段中加進插段的素材及主題的前後呼應等。他的音樂語言很有特點,如在旋律進行中用上行的增二度或八度以上音程的跳進,不規整的句法(如一個樂句由一個半小節構成)。他的配器聲部較少,織體輕巧而清晰,常用單線條的固定音或小提琴聲部來伴奏。他常用遠關系的突然轉調,極快與極慢的和聲節奏並置,一個聲部上的固定音型與其他的聲部形成對比,並大量使用七和弦。他也是標題音樂的先行者,例如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在4首協奏曲前面都有4行詩介紹該曲內容,如“小溪潺潺”、“牧羊犬的吠叫”、“歡樂的婚禮”、“沉睡的牧羊人”等。

  維瓦爾第以嫻熟的技巧,清新的構思,獨特的手法創作瞭大量樂曲,對器樂體裁,特別是協奏曲的發展作出瞭巨大貢獻。但是,在他去世後,他的作品逐漸被人遺忘,沉默瞭200多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才對他的音樂重新感到興趣。最為群眾所熟悉的是他的協奏曲《四季》,這是他題為《和聲與創意的嘗試》的12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的前4首。其他著名作品還有《和諧的靈感》《奇特曲》《西滕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