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維吾爾族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維吾爾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與宗教信仰,在他們的舞蹈中都有反映。據《魏書·高車傳》記載:“合聚祭天,眾至數萬……遊繞歌吟忻忻。”反映瞭其先民在漠北遊牧時期盛大的薩滿祭天儀式中的舞蹈活動。回鶻時期民間與宮廷的樂舞活動以及佛教對歌舞的影響,在唐宋以來的史籍中都有記載。維吾爾族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的樂舞傳統,吸收古代西域其他民族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有多種形式和自身特點的民族舞蹈。這些特點是:昂首、挺胸、直腰,從頭到腳身體各個部位都有動作,並以移頸、翻腕為裝飾性動作,舞蹈中手眼配合,傳情達意;風格熱烈、奔放、穩重、細膩;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等。舞蹈可分為自娛性、風俗性、表演性三類。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圖1 賽乃姆

  薩瑪舞 風俗性舞蹈。流傳於新疆喀什、莎車等地區。是伊斯蘭教肉孜節、古爾邦節裡由男子在清真寺前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薩瑪舞原為維吾爾族古老的民間舞蹈,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逐漸演變成伊斯蘭教節日的群眾舞蹈。其舞蹈與音樂被編入“十二木卡姆”中的歌舞組曲“麥西來普”的開始部分。舞時無音樂伴奏,舞者們邊舞邊有節奏地呼喊“哦嗚–哦嗚”,如癡如醉。1949年後,屢經改革,宗教意蘊日淡,表演於年節慶典。舞時,舞者圍成圓圈,踩鼓點強音起步,逆時針方向行進,隨後轉入快板。舞者頭部微晃、上身俯仰,兩臂隨身體悠擺,時而跳轉時而擦地空轉。情緒熱烈,步法平穩紮實,風格剛健有力。伴奏樂器主要為嗩吶和鐵鼓。

  夏地亞納 風俗舞蹈。夏地亞納也是樂曲的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流傳於新疆各地。過去曾作為王宮貴族出巡、迎送時的禮儀表演,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舞者為男子,人數不限,多時達千人。舞蹈無固定隊形,隨意性大,動作簡練。基本步法是雙腳交替進行的小跳步,手部動作多為兩臂上舉,手掌內外快速抖動。情緒歡快。新疆各地的夏地亞納形式與風格各有不同,北疆的活潑,南疆的舞姿華麗,麥蓋提縣的古樸。伴奏樂器有嗩吶、鐵鼓、手鼓,也有用弦樂。

  納孜爾庫姆 民間表演性舞蹈。據傳“納孜爾”是一窮苦人名,“庫姆”是“鼓聲”。納孜爾曾編創許多嘲弄王公貴族的動作,深受群眾喜愛。後演變成民間歌舞形式,在婚禮、慶典或麥西來普(聚會)中表演。流傳於新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哈密一帶。舞者多為兩名男子,先後進場,隨著四五首固定的吐魯番民歌即興起舞。當進入《喂,喂,納孜爾庫姆》曲調時,表演才正式開始。表演分為詼諧逗趣和競技對舞兩部分。前者節奏為中速,舞者以幽默、誇張的動作模擬不同人物或動物形象,如绱鞋、揪面片、跛子背包、鴨子走路等,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後者節奏由慢轉快,隻以鼓的擊打聲伴奏。兩名舞者互相模仿,鬥妙爭能,以新招壓倒對方。技巧動作有跳蹲、跳轉、動肩轉等。當表演進入高潮時,群眾合著鼓聲有節奏地呼喊助興。伴奏樂器有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嗩吶、鐵鼓等。

  盤子舞 民間表演性舞蹈。舞蹈源於新疆庫車地區,後流傳於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昔日多在茶坊酒肆及群眾娛樂活動中表演。女藝人表演時頭頂碗,雙手各執一小盤和筷子,和著音樂擊盤而舞。男藝人的舞蹈多帶雜技色彩,雙手擊盤的同時,頭頂盛水的碗,且口叼勺把擊碗,或頭頂維吾爾式茶壺,壺上置二三個碗,技藝要求甚高。現在多由女子表演。表演者頭頂5~7個小碗,最上面的碗內盛有水;兩手各持一小碟,手指間各夾一根筷子,隨音樂節奏擊打小碟起舞。舞姿穩重、柔美,舞動的同時擊打碟子的聲音清脆悅耳。

圖2 盤子舞

  手鼓舞 民間表演性舞蹈。因隻用手鼓伴奏而得名。據傳手鼓舞源於昔日的巴克西(巫師)活動,當巴克西為病人“驅邪治病”時,邊念咒語邊擊鼓,環繞病人手舞足蹈。以後逐步演變為舞蹈。20世紀40年代始手鼓舞在南北疆各地民間流傳。舞蹈多為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即興表演。內容多表現種瓜、采棉、摘葡萄等勞動生活和歡快的情緒。舞蹈節奏一般是由慢轉快,在快節奏中常戛然而止,然後再轉慢板,最後多以高難度技巧或連續的行進旋轉結束。

  舞蹈工作者以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為素材創作的優秀舞蹈作品有手鼓舞《摘葡萄》、《頂碗舞》、《葡萄架下》、《保育員》和大型舞蹈《多朗麥西來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