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相液滴大小在10~100納米的兩種不互溶液體的分散體系(分散體),是熱力學的穩定體系。簡稱微乳液。1943年,T.P.霍爾J.H.舒爾曼首次發現瞭在大量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和醇類助表面活性劑存在的條件下,油和水能自發形成透明的長期穩定存在的均相體系。直至1959年,舒爾曼提出瞭microemulsion一詞,並被廣泛接受。而普通乳狀液則稱為宏乳狀液(mmacroemulsion),簡稱乳狀液

  微乳狀液最明顯的特點是雖含有大量的互不相混溶的液體,卻能顯示透明的外觀。微乳狀液不僅有o/w型、w/o型,還有雙連續相,又叫微乳中相。微乳液可以與過量的油相或水相形成界面,界面張力可達超低界面張力的水平。微乳狀液和普通的乳狀液雖同屬多相分散體系,但二者的一些性質卻有明顯的不同。為瞭便於瞭解微乳狀液的特性,將宏乳狀液、微乳狀液以及膠束溶液的性能作一比較(見表)。

宏乳狀液、微乳狀液和膠束溶液的性能比較
體系性能 宏乳狀液 微乳狀液 膠束溶液
顆粒大小(μm) >0.1 0.01~0.1 一般<0.01
顆粒形狀 通常為球形 球形 各種形狀
外觀 不透明 透明 透明
穩定性 分層(用離心機易於分層) 穩定,不分層 穩定,不分層
表面活性劑用量 少,一般無須加助表面活性劑 多,一般需加助表面活性劑 可多可少,超過臨界膠束濃度即可
與油、水相混性 o/w型與水相混,w/o型與油相混 與油、水在一定范圍內可混溶 能增溶油或水直至達到飽和

  微乳狀液的應用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已出現,當時的地板拋光蠟液、燃料、機械切削液、幹洗劑等即是微乳液。自從微乳液被發現後,對其性質的研究和應用領域的探索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課題。微乳液的超低界面張力、乳化能力、強增溶、熱力學穩定性等基本性質使它在許多工業和技術領域都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如在三次采油中註入微乳液可提高原油采收率。基於微乳液的產品如微乳農藥、微乳燃料、微乳洗滌液、醫用微膠囊等。微乳液還可作為特定性能的微環境用於實現各種化學反應和生化反應,如微乳催化、微乳聚合、微乳中的酶反應等。利用微乳技術合成具有各種特性的有機、無機、復合材料研究日益活躍和擴大,如用微乳介質制備納米顆粒的方法用來制備催化劑、超導體、磁性材料等。

  

推薦書目

 崔正剛, 殷福珊. 微乳化技術及應用.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