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道路交通的發生、構成和運動規律的理論及其應用的學科,是由道路工程衍生而發展的。研究的物件是人、車、路及其與土地使用、房屋建築等綜合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目的是探求使道路交通系統運輸能力最大、經濟效益最高、交通事故最少和公害程度最低的科學技術措施,從而指導道路系統的規劃建設和交通系統的運行管理。

  發展簡史 道路規劃和交通管理的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國,2000多年前的周朝時代,,道路規劃,已有端緒;交通管理,也有法規。如“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並種植行道樹,作為道路導向的標志。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不僅修築瞭通向全國的馳道網,而且統一瞭全國的車軌距離,使造車和修路有瞭標準。唐朝(618~907年)建都長安,按棋盤形規劃建成城市道路網。

  在西方,約公元前400年古羅馬修築瞭29條以羅馬城為中心,輻射到廣大地區的大道(習稱羅馬大道網)。在城市交通方面,如采用單向交通,規定高峰期間,在市中心商業大街上不準停車,限制一般車輛進城等,可說是交通控制的萌芽。1868年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地區的煤氣交通信號燈,可算是近代交通設施的雛形。

  20世紀的交通工程以汽車交通為主要對象。美國汽車工業起步於1903年。為瞭管理汽車交通,1921年有瞭交通工程師稱號,至1930年成立瞭交通工程師學會。1932年,德國修建瞭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並開始研究車輛與道路的關系。30年代,還出現瞭以概率論研究交通流量和速度關系的數學模型。

  50年代,道路的大量修築,汽車數量的驟增,促進瞭交通工程的發展。在交通規劃中逐漸認識到土地的不同使用情況(如為工業、商業、住宅等)是交通需求的根源。為瞭更好地進行交通規劃,開始重視與土地使用有關的交通調查工作,如1953年美國底特律開始瞭地區性的交通起訖調查(即OD調查),尤其是1955年,芝加哥地區費時三載,經過大量調查,編制瞭綜合性的交通規劃;英國倫敦也舉辦瞭包括2437平方公裡和882.7萬人口的大規模交通調查;引起瞭全世界的重視。在交通流理論方面,在不同設想的基礎上,創立瞭跟隨理論、流體力學理論(交通波動理論)和排隊理論,1965年12月在美國底特律召開瞭首次交通流理論國際會議。交通工程工作者及有關學科的學者開始用應用數學、運籌學、控制理論、心理學、經濟學研究交通工程,認識到在交通工程中人的因素占重要的地位。人的生理機能、心理狀態、感覺及反應的靈敏度和準確性,情緒及對車輛性能的適應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影響;把心理學引入交通工程,形成瞭交通心理學專題,從而溝通瞭人、車、路三者的相互關系。

  在這期間,也是高速公路開始以大規模、高標準興建的時代,以美國、西歐各國為最盛。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帶來瞭動態交通的飛躍發展,相應地對城市又產生瞭極為嚴重的靜態交通問題,即停車困難的問題。因此,對交通工程又增加瞭一個研究停車問題的重要內容。

  汽車交通的發展,引起交通事故的激增,因之交通安全不能不引起重視。這又增加瞭交通工程一個組成部分。50年代末,私人小汽車的泛濫,使交通嚴重堵塞。重新起用公共交通被認為是解決“車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在交通工程研究中又增加瞭公共交通的內容。

  60年代,汽車交通對環境產生的交通公害日益嚴重。大氣污染、交通噪聲和交通振動,引起瞭居民的反感和不滿;因之,交通環境保護的研究應運而生,而且日益受到重視。1965年左右,電子計算機開始應用在交通信號的自動控制和交通規劃中。今後在改善交通系統的規劃,提高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克服交通擁塞、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等方面,計算機將日益發揮其重要作用。

  70年代,遇到瞭石油危機,資本主義國傢經濟上又出現瞭不景氣,在發達的國傢用大量資金修築道路已有捉襟見肘之感,因此其註意力放在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方面,如控制小汽車交通,提倡公共交通,綜合治理道路和交通等,其具體內容表現為運輸系統管理(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縮稱TSM)的創立,它的內容是用最少的投資,在短期內采取多種措施,達到減少擁塞和疏通交通的作用。用系統工程改善交通,是交通工程研究的一項新趨勢。

  中國交通工程的發展較晚,1979年底在上海首先成立瞭上海市交通工程學會,以後相繼成立瞭全國性及地方性的交通工程學會;大專院校也設立專業課程和研究機構,開始研究交通工程以解決中國的交通問題。特別應該提出的是中國有大量的自行車,汽車與自行車混合交通的研究,使中國交通工程的研究具有顯明的特色。

  學科內容 人、車特性的研究 有效的道路系統和交通控制,需要瞭解人在各種復雜的道路交通環境中的本能和限度。人、車、路三者構成瞭一個互相作用的交通系統,首先必須瞭解在這系統中的三者的特性及其相互關系。此處所指的人是汽車駕駛員、騎自行車者和行人;所研究的內容,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反應能力等;車輛的研究主要是指:車輛尺寸、重量、行駛性能及駕駛員的乘用情況,以及道路、交通設施的設計如何適應車輛性能的要求;道路的研究主要是指它的組成部分;幾何線型、坡度、坡長、交叉、視距、路面的滑溜程度、停車距離等及其對交通的影響(見道路平面、道路縱斷面、道路交叉、道路行車視距)。

  交通調查 收集分析有關道路交通實際的可計量資料,作為規劃和設計道路交通設施、制訂幾何設計標準、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決定交通優先等的依據;並可用來評價交通改善後的效益;探討交通特性和一般原理。其內容有:交通量的量測,起訖調查,速度觀測,行程時間及延遲調查,交通事故調查,停車調查等。

  交通規劃 根據某一地區的人口、經濟和土地使用等情況,經過調查找出其當前的交通形式,根據未來的人口、經濟和土地使用的情況,預測未來的交通形式,提出可供選擇的不同的交通規劃方案,對各方案進行評價,對實施的程序和費用進行估計。其內容根據地區范圍大小而有不同要求,且有長期和短期規劃之分。

  交通流理論 應用物理和數學的原理來描述交通流運行形態的理論,用於道路交通設施的設計和管理,以發揮其最大可能的效能。其中交通流的分佈,由於其隨機性的特征,則采用概率論的數學手段;跟隨理論是用微分方程表達車輛列隊行駛時的追隨現象,將跟隨狀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用理論加以分析闡明,應用這項理論可以改善隧道中的車流,闡明瓶頸處的交通現象,以及驗證連鎖尾撞問題;流體力學理論是將車流看作流體現象,並假定交通量和交通密度之間的經驗公式去解流體連續方程,其應用和跟隨理論大致相同;排隊理論是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研究排隊系統現象的一種理論,在20世紀初首先應用於電話交換,1936年移用於信號交叉路口的行人延誤問題,1954年排隊模型應用在收費的停車庫管理上,同時又用以分析車輛的各種延誤問題。近年來,交通流理論的進展不大。

  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系統中,某一部分在一定的時間內,在具體的情況下,能夠通過的最大車輛數。是道路規劃、設計和交通運行管理的重要依據。1965年又把交通服務質量和通過數量結合在一起,根據不同的行車情況,將服務水平從最壞到最理想分成幾個等級,在某種服務水平下的通行能力稱為服務通行能力。一般根據所在位置分為連續和間斷兩類。前者是指兩個平面交叉中間的路段上,後者指平面交叉上。

  停放車 停放車是靜態交通,行車是動態交通。動態的產生往往依賴於靜態的條件。因此,足夠的停車場地是產生車輛出行的因素,也是土地開發和使用的必要條件。研究的內容有停放車調查,路上停車方式,路外停車場以及停車的控制和管理等方面。

  幾何設計 道路幾何組成部分,包括道路平面、縱斷面、橫斷面等的設計,其決定的因素有速度、交通量、地形以及特殊的需要。還包括道路分類的劃分,技術標準的制定,規劃年的交通量預估等。

  道路交叉 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道路相交的范圍,包括交通運行的車道和路旁設施。

  交通事故和安全 防止車禍提高安全是交通工程研究的重要任務。交通事故的原因涉及人、車、路和環境諸方面,所以內容也較廣泛。研究主題大致分為四個方面:①交通事故調查登記和分析;②從人、車、路各方面研究事故發生的原因;③研究事故的後果和損害問題;④交通事故的防護措施和經濟分析。具體的內容包括:事故的處理,飲酒駕車、限速和安全的關系,法規宣傳安全教育,車輛安全設備和使用,車燈,街道照明,反光標志、標線,車輛剎車性能,車輛檢驗,碰車研究,道路防滑,防護欄及緩沖設備等。

  交通信號和系統 用動力操縱的信號以顯示指令或警告。廣義上包括交叉口的紅綠燈、閃光鈕、車道指示信號、行人過街信號、鐵路道口號志等。按其種類分為:人控信號、定時信號、車控信號及電子計算機控信號等。交通信號系統是在一條路線上或一個地區,把有關的信號協調一致,以達到車暢其流,減少擁塞和延遲的目的。系統的基本分類有:單獨系統,按時間協調系統,聯結定時系統,交通反應系統,聯結車動系統,交通調整系統和數字電子計算機信號控制系統等。

  交通公害 交通活動對環境產生有害於生物和社會的後果,主要有大氣污染、交通噪聲、交通振動。①大氣污染。是指由汽車排放廢氣對大氣的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鉛的氧化物等,還包括所揚起的飛塵和橡膠細屑等。研究的對象有:產生的原因及危害性,污染的監測,汽車廢氣污染的預測,環境保護標準的制訂以及對污染的控制和防護的措施等。②交通噪聲。研究噪聲計量和質量評價,監測和預測,控制措施和噪聲環境標準等。③交通振動。指汽車在道路行駛時產生的振動,由於繁重的交通加上不平的路面所引起。交通振動對於居民的身心和鄰近的構築物引起不良的後果,也是交通公害之一。其研究的內容有:移動式振源的振動原理,振動評價和限制,振動測量,防止措施等。

  電子信息系統和交通控制 用電子技術在道路系統上傳輸語言、圖像、數據和脈沖等信息的專用通訊系統,以達到疏導交通、節約能源、提高安全、充分利用現有設備的目的,是交通工程一個新的開拓面。內容包括有:車輛控制系統,用以補充駕駛人本能的不足;交通流的控制系統,從整體上管理和指導交通流;咨詢服務。這些可以在行程中進行。今後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和推廣,將在交通工程中起更大的作用。

  公共交通 包括公共汽車系統,電車系統,快速公共交通系統(一般指地下或高架交通),輕軌系統,活動中心短程系統等。交通工程探討的內容有:公共交通調查(資料收集、乘客起訖調查、乘務質量調查),速度及延遲調查,運行管理分析,經濟分析,新交通系統的試驗研究等。

  交通節能 包括節能汽車的試制,駕駛經濟的研究,改善信號、優化配時以減輕交通阻滯,省油的幾何設計研究等。

  趨勢 自從20年代建立起交通工程後,對於道路交通的改善起瞭很大的作用。但自50年代起,則感到交通問題,尤其是城市交通問題所面臨的情況非常復雜,除瞭各種交通設施本身外,還有周圍環境,以及各自系統和其他交通方式系統的互相關系,並必須研究土地使用、社會經濟等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等,其范圍遠超出瞭土木工程的領域,因而逐漸形成瞭運輸工程學科。

  作為一個運輸工程工作者,就需要瞭解各種交通設施的基本要素:包括通道(指道路、水道、鐵路等);交通樞紐終端(指航空港、碼頭、火車站等)和運載工具(指汽車、火車、飛機、船舶等)以及經濟管理的知識。面臨近代交通運輸的復雜現象,需要現代的分析手段和各種系統技術,以求得運輸系統的最優化,並獲得最佳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