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修建的第一條地下鐵道。第一期工程於1965年7月正式開工,1969年9月建成通車,全長24公裡,共設車站17個。第二期工程於1971年3月開工,1984年4月建成,全長16.1公裡,設車站12個。一、二期工程由一條東西線和一條環線共同組成,在環線下修建瞭垂直相交的丁字形、十字形換乘站和交叉點換乘結構。

  北京西郊近山地區有少數殘丘,巖質以震旦紀矽質灰巖和中生代砂葉巖為主,城區則以葉巖為主。基巖除個別地段外,埋藏均較深,,並向東傾俯。接近城區逐漸被粘性土所間隔,層次增多,表層地下水蘊藏豐富。地鐵線路全部為淺埋,采用明挖法施工,大部分地段采用敞口放坡明挖降水施工,局部地段以工字鋼樁護壁。

  隧道均采用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結構。區間為雙跨。渡線、岔線和折返線采用單跨或多跨。車站有四跨或雙跨側式站臺車站和三跨島式站臺車站(見彩圖)。隧道通風采用縱向機械送排風方式,每個車站和區間均有通風設備及風亭。第一期車站大多采用均勻送風方式,部分車站和第二期的全部車站均采用端部貼附射流送風方式。車站用熒光燈照明,區間用白熾燈照明。給水系統由自設的地下水井供水,並以城市自來水作為備用水源。排水由道床中央的排水溝流入排水站,再抽送至城市排水系統。

北京地下鐵道,建國門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