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原稱紫禁城、大內,現為故宮博物院。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後經多次重修和改建,但仍保持原有的規模,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

  紫禁城的平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72萬餘米2,現存房屋8700餘間,總建築面積15萬米2。城設四門,南面正中為午門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四門各建有城樓。城四隅各有一結構精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外觀秀麗的角樓。外墻高10米,護城河寬52米,長3800米。整個建築群按南北中軸線對稱佈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

  故宮的主體建築,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即外朝和內廷。外朝佈局疏朗,宏偉壯觀;內廷嚴謹華麗。最初的設計者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者是蒯祥、陸祥等。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三大殿座落在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俗稱三臺,臺高8.13米,面積2.5萬米2。其他建築的臺基都是用艾葉青條石圈邊,殿閣宮門的臺基多用漢白玉石雕成須彌座。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改建,面寬十一間(63.96米),進深五間(37.17米)是重簷廡殿式屋頂的大殿,建築面積2380米2,由地面到殿脊通高35.05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三大殿的庭院面積達3.6萬米2。保和殿後三臺的雕龍禦路石,長達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約250噸,其開采、搬運和吊裝技術是古建築工程中的奇跡。內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為主體,其兩側有東、西六宮,此外還有禦花園等。

  故宮的大木構件都是在臺基廠預制好後,運至故宮安裝。小木作,如藻井形式多樣,雕刻精美,是中國建築特殊形制的代表作,一般多是抹角枋做成上圓下方的形式,如太和殿、交泰殿等的藻井;禦花園萬春亭的屋頂是圓攢尖頂,其藻井也是圓形。建築裝修和彩畫均極精細絢麗,內廷的內簷裝修也極為考究,往往由多工種配合進行,如嵌琺瑯、玉石、瓷片、螺鈿等工藝,均是集工藝美術之大成。琉璃裝飾豐富多彩,屋頂上大量使用琉璃瓦,宮墻的冰盤簷和墻頂、隨墻門的門罩、宮門內外的照壁和影壁,甚至花壇及墻裙也都是琉璃裝飾,其規格、品種和類型均居古建築工程之冠。

  故宮的主要庭院的地面鋪磚5~7層,溝渠系統完整,城內有河道1200米,並設置盛水大銅缸200多個,既是裝飾品,又可用來救火。故宮無論廊廡殿堂、亭臺樓閣,還是池橋溝涵等工程均工精料實,一絲不茍。其所用建築材料來自全國,要求嚴格,如紫禁城墻、宮墻的下肩以及宮殿中露明的面磚,均用山東臨清一帶燒制的“澄漿”磚,每塊磚還需經砍磨加工後壘砌,俗稱“幹擺”做法;主要殿堂的地面均用蘇州一帶燒制的“金磚”,經過砍磨,做成“磨磚對縫”細地;木材多選用川、滇的名貴木材如楠木等。

  故宮不僅在建築藝術上體現瞭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而且在規劃、設計和施工技術上也顯示瞭中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和豐富經驗。(見彩圖)

北京故宮——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鳥瞰圖),建於15世紀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