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製的網眼麻佈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中國絨繡主要產於上海和山東煙臺。

  沿革 絨繡原流行於歐洲。14世紀,德國農民的服裝和壁毯上,有根據織物經緯線排列,計算針數繡成的圖案。它的原料和工藝與絨繡已十分相似。16世紀,歐洲出現一種專作刺繡底子的麻佈,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繡滿,便成瞭絨繡。繡品可用作壁掛、靠墊、椅墊等。17~19世紀,絨繡在英國盛行。維多利亞時期(VVictoria,1837~1901),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國設計瞭一種在小方格紙上繪成的彩色圖案,制作者可按照圖稿數格在網眼佈上繡制,技藝簡便。當時多用德國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絨線進行繡制,因此人們把絨繡稱為柏林絨繡。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開設謙禮洋行、謙泰洋行,組織絨繡來料加工,絨繡由此傳入中國。當時的產品是拖鞋和手提包等日用品上的裝飾面料,用色比較簡單。30年代末,上海絨繡藝術傢劉佩珍等劉氏五姐妹率先用絨繡制作人物肖像。50年代初,上海絨繡藝術傢高婉玉對絨繡的配色等工藝進行瞭改革,豐富瞭絨繡藝術的表現力。

  工藝 絨繡制作主要有3道工序:①放樣。用打格子的方法將原稿放大在麻佈底子上。②染色配線。根據原稿畫面色彩,按照色調、色相、色差的區別染出所需顏色的絨線。③繡制。一般先繡出輪廓,再繡各色彩塊面,最後進行細部刻畫。

  絨繡基本針法是呈斜點形的打點繡。此外,根據畫面需要可采用亂針、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等針法。

  品種和特色 絨繡主要分為欣賞品和日用品兩大類。①欣賞品:一般畫面較大,多數復制名畫、人物和風景照片。用線顏色往往達數百種,特別強調色階、色相的過渡,並註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作品常作為大型建築的室內裝飾。②日用品:一般為小件物品如靠墊、沙發套、桌幾套、眼鏡套、粉盒、提包等。大多繡制花卉圖案,用線顏色較簡單。由於絨線的質地比絲線、棉線厚實,有毛茸感,因而使絨繡的畫面具有沉著、莊重的風格和藝術表現力。如毛主席紀念堂正廳的巨幅絨繡“祖國大地”,莊重、肅穆、色彩和諧,生動地表現瞭偉大祖國錦繡河山的雄偉壯麗。

  名傢和作品 著名的絨繡藝術傢有上海的劉佩珍、高婉玉、張梅君等。劉佩珍在30年代末就用絨繡繡制人物肖像,開中國絨繡之先河。代表作有“高爾基”、“莫斯科大學”、“攻打冬宮”、“列寧宣佈蘇維埃成立”等。高婉玉在50年代初對絨繡工藝進行改革。首次進行自行染色、配色,使絨繡用線顏色從固定的幾十種增加到近千種,並運用擘線、拼色、加色等技法,解決瞭繡制人物肖像時色彩轉折過渡的難題。目前中國絨繡普遍采用這種繡制技法。她的代表作有“敬愛的周總理”、“孫中山與宋慶齡”等。張梅君的技藝特點是作品色彩層次豐富,人物形象刻畫逼真細膩。代表作有“周總理與尼赫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南湖紀念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