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外觀、手感似皮革(見革)並可代替其使用的塑膠製品。通常以織物為底基,塗覆由合成樹脂添加各種塑膠添加劑製成的配混料製成(見增塑糊加工)。

  20世紀初期,用硝酸纖維素溶膠塗覆織物所製成的硝酸纖維素漆佈是人造革的先驅。30年代,聚氯乙烯工業化生產為人造革開闢瞭新的原料資源,促進人造革生產的發展。聚氯乙烯添加增塑劑、穩定劑等所製成的糊料易著色,塗層凝膠化後,經印花、壓紋或壓紋、印花,即可製成多種外觀與皮革相似的產品。其透氣、、透濕性等雖不及天然革,但具有一定的強度和耐磨性,特別是生產簡便,原料豐富,產品質量均一,便於剪裁使用,質輕,耐水,成本低,故廣泛用於制作服裝、鞋帽、箱包、傢具、裝飾品及各種工業配件。

  隨著塑料品種和加工技術的發展,人造革形成多種系列產品。塗覆層原料除聚氯乙烯外,還采用聚酰胺、聚氨酯、聚烯烴等。底基織物的品種也有多種,如平佈、帆佈、針織佈、起毛佈、無紡佈等。不同品種和花色的人造革生產,還區別於基佈面層的塗覆和凝膠化方式,以及整飾工藝,如壓花、印花、表面處理等的順序和表面處理劑的組成。

  生產 包括基佈處理、膠料制備、塗覆、貼合、凝膠化、表面處理、壓花、冷卻、卷取等工序。其主要生產方法有4種(見表)。

人造革生產方法的比較

  直接塗覆法 將膠料用刮刀直接塗覆在經預處理的基佈上,然後入塑化箱進行凝膠化及塑化,再經壓花、冷卻等工序,即得成品。此法可生產各種佈基的普通人造革、貼膜人造革和發泡人造革。

  轉移塗覆法 又稱間接塗覆法。將糊料用逆輥或刮刀塗覆於載體(離型紙帶或不銹鋼帶)上,經凝膠化後,再將佈基在不受張力下復合在經凝膠化的料層上,再經塑化、冷卻並從載體上剝離,然後進行後處理,即得成品(圖1)。此法適於生產針織佈或無紡佈基泡沫人造革和普通人造革。

  壓延貼合法 按配方要求,將樹脂、增塑劑及其他配合劑計量後,投入捏合機中混合均勻,再經密煉機和開煉機或擠出機煉塑後,送至三輥或四輥壓延機(見塑料機械壓延成所需厚度和寬度的薄膜,並與預先加熱的基佈貼合,然後經壓花、冷卻即得成品(圖2)。此法可生產不同佈基的各種人造革。為瞭提高基佈與薄膜的貼合效果,常在基佈上先塗一層膠粘劑。

  擠出貼合法 將樹脂、增塑劑及其他配合劑在捏合機中混合均勻,經煉塑後,由擠出機擠成一定厚度與寬度的膜層,然後在三輥定型機上與預熱的基佈貼合,再經預熱、貼膜、壓花、冷卻即得成品(圖3)。此法用於制造較厚的產品,如地板革、傳送帶等。

  品種 主要是聚氯乙烯人造革,此外還有聚酰胺、聚氨酯、聚烯烴人造革。

  聚氯乙烯人造革 有3類產品:①普通人造革,又稱不發泡人造革。多以平佈、帆佈、再生佈為底基,用直接塗覆法制成。由於塗層密實以及糊料能滲入基佈的孔隙中,所以成品手感較硬、耐磨。主要用於制作耐磨包裝袋,建築及工業配件等。②發泡人造革。通常多以針織佈為底基,面層糊料中含有發泡劑及其助劑,在凝膠化時發泡形成微孔結構,因而成品質輕、手感豐滿、柔軟。用轉移塗覆法生產。多用於制作手套、包、袋、服裝及傢具。③絨面人造革。俗稱人造麂皮。其品種繁多,生產方法也多種多樣。人造革凝膠化後的微孔面層,經砂輥研磨後即可制成磨面絨面革。塗覆層經起毛輥起毛並拉伸,可制得卷曲絨面革。適於用作運動鞋的包頭和鑲邊材料。在塗層糊料中加入可溶性鹽類(如食鹽),凝膠化後再用水將鹽溶去,可使面層呈微孔狀而有絨面感。用靜電植絨法(見塑料加工),將0.5~1mm長的合成纖維短絨植於塗佈粘接劑的聚氯乙烯人造革上,可制得植絨面革,適於制作包裝袋及裝飾品。

  聚酰胺人造革 透濕、吸濕性優於聚氯乙烯人造革,並有較好的外觀和手感,常用於制作箱、包等。

  聚氨酯人造革 60年代初開發的品種。以起毛佈為底基,以聚氨酯溶液為塗料制成。起毛佈用聚氨酯溶液浸漬、塗覆並經水浴凝固後所得的微孔層,經磨面後即成聚氨酯絨面革。這種人造革質地輕軟、耐磨、透氣、保暖、手感不受冷暖變化的影響,適於制作服裝、較高級的包、袋和裝飾用品。

  聚烯烴人造革 以低密度聚乙烯為主要原料,用壓延貼合法制成。這種人造革質輕、挺實、表面滑爽,適於制作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