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鞣制的動物皮製作的服裝。包括裘服裝和皮革服裝。

  在尚未出現紡織物前,皮是人們用來禦寒、擋風的主要材料。中國用皮縫製衣服的歷史十分悠久。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合獸皮衣片(見中國服飾史)。《禮記》記載:“未有麻絲,衣其羽皮。”甲骨文中的侳(裘)字,形象地證明至少在殷商時代,人們已穿用毳毛在外的毛皮衣。據《周禮》記載,周代已設有司裘、掌皮等官職。《詩經·小雅》中有“彼都之士,狐裘黃黃”之句,而帝王穿的大裘,配上冕冠,則則為祭天時最高級的禮服。

  裘服裝 用鞣軟的帶毛哺乳動物皮制成的服裝。毛面向外的稱裘服裝;毛面向裡的稱毛皮服裝。主要品種有大衣、衫、襖、袍、披肩、鬥篷、背心、褲等,此外也可制成圍巾、帽、手套等。裘服裝外觀華貴,皮板不透風,毛層不易傳熱,因而保暖性能好,是理想的冬季禦寒衣物。

  用以制作裘服裝的毛皮,分野生動物毛皮、傢養動物毛皮兩種。一般以野生動物毛皮為貴,其中熊貓、虎、豹、熊等珍稀動物皮尤為貴重。高級的裘服裝通常由海獺(又稱海龍或海虎)、貂、狐、猞猁、浣熊、山貓、松鼠、狼、海貍、海豹、海象及品質較高的羔羊等動物皮制作。用羊皮、狗皮、兔皮等制作裘服裝,具有資源豐富、物美價廉的優點。

  制作裘服裝的毛皮經鞣制、染色後應力求皮張柔軟,有彈性,無異味;皮毛光潔艷麗,蓬松豐滿,不受損傷。鞣好的毛皮有的面積小,須進行拼接。拼接工藝十分精巧,要根據毛皮的性質,毛的長短、粗細、軟硬、顏色、花紋等,合理配料,運用嵌革、鑲色等手法,達到毛面整齊、顏色均勻、花紋花型不紊亂的要求。有的裘圍巾還做出口、鼻、眼、耳、牙、舌、爪、尾齊全的形態,工藝精致。裘服裝須配裡子、上硬襯或墊膽料(見服裝材料)等,以保護毛皮。

  裘服裝由於毛皮易黴爛、受蟲蛀,因此要避免皮板受潮,梅雨季節來臨前最好將毛面迎太陽曬 2小時左右(不宜暴曬、久曬),陰涼後將防蛀藥物放入衣袋。發現皮毛有粘結狀時,可用肥皂水洗,也可塗刷或用噴水法將毛潤濕,然後在陽光下邊曬邊用竹條、藤條等,從順、逆、橫不同方向拍打,使其蓬松。如發現已有黴爛或蟲蛀現象,則需進行陽光殺菌,清除菌斑。有的毛皮采用硝面法鞣制,如出現“走硝”現象,則可用鉻明礬、食鹽、堿、水以10∶10∶1∶320的比例配制成鞣液,塗刷走硝的地方,局部進行復鞣。

  除天然毛皮外,現已有各種人造毛皮制作的裘服裝,以補充天然毛皮的不足,外觀上可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毛皮服裝的原料質量一般不如裘服裝,並以羊、狗等動物毛皮為主。一般須配其他紡織物作衣面,不配時則在反側肉面上飾以塗料,形成假革粒面。毛皮的處理、保養與裘服裝大致相同。

  皮革服裝 用除毛或無毛的動物皮經鞣制後制成的服裝。主要品種有各式長短大衣、上衣、背心、褲等,其中以皮革上衣款式最多,如皮獵裝、皮夾克等。通常采用牛、豬、羊、馬、鹿皮,以及鯊魚皮、蛇皮、鱷魚皮等加工制作。羊皮柔軟,粒面細致,最適於制作皮革服裝,尤以綿羊皮品質為佳。麂皮質地柔軟,纖維組織細密均勻,適於制作高級的絨面皮革服裝,但有時也用羊皮絨面革仿麂皮。皮革服裝所用的皮革要求皮張大,皮板薄而均勻,無損傷,柔軟而不易折裂,表面顏色鮮艷光亮,通常采用鉻鞣法(見制革)鞣制,使其耐高溫,不腐爛,幹燥後不硬化。此外,在鞣制中還需要進行染色、加油、回潮、拉軟、塗飾等工序。皮革服裝以正面革(表層革)為主,也可采用絨面革、剖層革,或三者配合裁制成衣。

  由於皮革是天然的多層交錯的網狀纖維組織,結構緊密,而又能透氣,因此制成的服裝既有擋風禦寒作用,又能吸汗透濕,穿著舒服。皮革服裝由於皮革的纖維結構固定,洗滌後不收縮,不起縐,且耐磨、耐折、耐壓,使用壽命長。此外,皮革染色時染料與纖維結合牢固,不易退色,如果經常在革面上油,還可保持色彩艷麗的光澤,延長使用壽命。現在除天然皮革外,還大量運用人造革或人造麂皮制作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