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袖上衣。可穿於外衣之內,也可穿於外面,便於雙手活動。又稱馬甲、坎肩。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襠是背心的雛型,為敞領無袖束腰衣,仿自漢代的兩當鎧,取其“當背當心”之意(見圖)。宋代稱作背心。至清代, 背心形制多樣,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且男女皆可穿用。其中一種正胸飾一排13顆橫紐的“巴圖魯(滿語勇士)坎肩”,初用於朝廷要員,後也為一般官員穿用。士兵還將背心用作號衣。民國時期,勞動人民多將背心當作外衣穿。現代生活中穿用背背心已十分普遍。

  西裝背心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為衣擺兩側開口的無領、無袖上衣,長度約至膝,多以綢緞為面料,並飾以彩繡花邊,穿於外套與襯衫之間。1780年以後衣身縮短與西裝配套穿用。西裝背心現多為單排紐,少數為雙排紐或帶有衣領。其特點是前衣片采用與西裝同面料裁制,後衣片則采用與西裝同裡料裁制,背後腰部有的還裝帶襻、卡子以調節松緊。

  現代背心款式按穿法有套頭式、開襟式(包括前開襟、後開襟、側開襟或半襟等);按衣身外形有收腰式、直腰式等;按領式有無領、立領、翻領、駁領等。背心長度通常在腰以下臀以上,但女式背心中有少數長度不到腰部的緊身小背心,或超過臀部的長背心(又稱馬甲裙)。

  背心一般按其制作材料命名,如皮背心、毛線背心等。它可做成單的、夾的,也可在夾背心中填入絮料(見服裝材料)。按絮料材質分別稱棉背心、羊絨背心、羽絨背心等。隨著科技進步和服裝材料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起還出現醫療背心、電熱背心等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