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足綱是軟體動物門的一綱,最顯著的特徵是由於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內臟囊經過扭轉,結果形成左右不對稱的體制,而與其他軟體動物不同。腹足類在地質歷史中出現早,繁衍快。廣泛產於從寒武紀至現代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沉積巖層中。

  硬殼形態 腹足類一般具一個不分隔的單殼,也有無殼者,極少數的種類具雙殼,稱雙殼腹足類。螺殼的形狀依屬種的不同而異,常見的有笠狀殼、盤旋殼、錐形殼、塔錐殼、梭形殼、蛹形形殼和旋錐殼等。螺殼的始端為胎殼,胎殼產生之後,繼續增長的殼質沿殼軸旋轉360°為一螺環。根據螺環旋轉松緊的不同,可分為松旋殼和緊旋殼兩類。松旋殼殼體中心留有寬窄不一的洞隙,稱臍,臍一般位於殼體的底部,也有位於頂部的;緊旋殼螺環的內壁緊旋形成堅實的殼軸。殼體的最後一環稱體螺環或末螺環。末螺環之上的所有螺環統稱螺塔。各螺環之間的接觸線叫縫合線。末螺環上具一殼口,殼口的形狀、大小及口緣的簡繁視屬種的不同而異(見圖)。

一般來說,如將殼頂朝上,殼口對著觀察者,殼口位於殼軸右側者稱右旋殼,在左側者稱左旋殼。左旋者,生殖器官位於頭足團的左側。腹足類中的多數種類具有右旋殼,少數是左旋殼。螺殼的頂端為殼頂,相對的一端為殼底。遠殼頂的一端為前方,近殼頂的一端為後方。口側是腹側,相反的一側是背側或稱離口側。殼口的邊緣叫口緣。與螺環鄰接的口緣部分稱內唇;與螺環相離的口緣部分稱外唇。某些種類的外唇上具缺刻和裂口。裂口為肛管的出口在外唇上遺留下的痕跡,裂口深凹,兩側平行。由於動物體的逐漸生長,螺殼的增大,外唇上的裂口或缺刻為殼所充填,形成一條旋向的條帶稱裂帶。凡具有缺凹、裂口、前溝或後溝的口緣稱為溝口緣,反之,則稱為全口緣。螺殼增長的條紋稱生長線。生長線的粗細和彎曲的形狀,往往可以反映殼口的形狀。殼面除生長線外,還飾有多種多樣的紋飾稱殼飾。殼飾大體上可分為兩組:與縫合線相平行的稱旋向飾紋;與殼軸平行或與縫合線以某一角度相交者,稱軸向飾紋;兩者相交則成網狀或瘤粒狀突起。此外,每組按其粗細的不同,又可分為不同等級的紋飾。某些腹足類螺殼內部還具有各種不同的內部構造作為分類上的依據,常見的有軸旋褶、壁旋褶、顎旋褶和底旋褶。

  進化史 已知最早的腹足類可能出現於早寒武世最早期,如YangtzespiraCambrospira等為代表的原始腹足類。這些腹足類的原始性表現在殼體很小,成年殼一般小於5毫米,螺環少,構造簡單。至中、晚寒武世,腹足類始漸繁盛,殼體增大,構造漸趨復雜。到瞭早奧陶世,腹足類進入大量輻射進化階段,出現許多新的屬種,廣泛分佈於亞洲、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志留紀和泥盆紀時,屬種續有大量發展。石炭紀時,氣候適宜,植物茂盛,除前鰓亞綱繼續大量發展外,後鰓亞綱和肺螺亞綱也有不少屬種的發現,它們在此時分別進入淡水及陸地環境。中生代,腹足類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前鰓亞綱、後鰓亞綱的海蛾螺類和肺螺亞綱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地理分佈也更為廣泛。新生代時腹足類進入極盛時期。各個亞綱的屬種和個體均極繁多,遍佈世界各地。

  分類綱要 腹足類化石分為3亞綱9目:

  前鰓亞綱 大多為海生,少數淡水和陸生:①古腹足目,早寒武世至現代;②中腹足目,石炭紀至現代;③新腹足目,白堊紀至現代。

  後鰓亞綱 全部海生:④側腔目,石炭紀至現代;⑤翼足目,始新世至現代;⑥囊舌目,現代;⑦無腔目,始新世至現代。

  肺螺亞綱 大部為陸生和淡水種:⑧基眼目,石炭紀至現代;⑨柄眼目,白堊紀至現代。